今日陕西 西安市 铜川市 宝鸡市 咸阳市 渭南市 延安市 汉中市 安康市 商洛市 榆林市
地方网 > 陕西 > 今日陕西 > 正文

玦是什么?

来源:绵阳日报 2020-12-06 07:58   https://www.yybnet.net/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者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公元前206年,在秦帝国分崩离析之际,先入关中的刘邦屯兵于灞水河畔,项羽驻扎于戏水以西、渭河南岸的鸿门。而后刘邦亲赴鸿门拜谒,项羽则在军营备宴留饮沛公。宴上项羽亚父兼谋士范增数次以眼色暗示项羽当机立断擒杀刘邦以绝后患,见项羽默不作声,一连三次举起所佩玉玦。

鸿门宴上范增所持“玉玦”是跌宕剧情中的重要道具,很显然时人皆知这一暗示——举玦蕴含着决断与决绝之意。那么“玦”又是什么呢?为什么范增举玉玦可以暗示项羽决断呢?

西周恭王十五年五月壬午日,陕西周原的新宫射箭场举行了一次隆重的射箭比赛,周王莅临并赐予臣子趞曹诸多兵器,趞曹铭感周王馈赠特铸鼎纪念(《十五年趞曹鼎》)。鼎铭中一字与所赏赐弓、矢并列,形如人之右手拇指戴环状物形象,而被古文字学者隶定为“夬”,即为“玦”。这也是目前最早有关弓射“夬”的文字材料。

“夬”因玉质而为“玦”,然而玦是如何从护指变成了形态和使用功能都几乎完全不同的韘形佩饰呢?

作为“夬”的玉护指是源于商周时期“射”被礼制化后的产物,以玉质的弓射护具,当然是为了彰显使用者的高贵。目前考古所见最早的是商王武丁配偶妇好墓出土的筒型玉护指,其上依然保留着较原始的扣弦刻槽。

两周时期的玉玦发现数量激增,常见出土在使用者的左右两手处,型制已成为便于拇指垫舒适按压的矮体扁舌形。这样的造型比商代的筒型护指,更利于拇指回勾勾住弓弦引开强弓,正如《周易·夬》中所言:“夬,决也,刚决柔也。”

两周之交时,玉玦一侧开始出现钩形的鋬,这个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小细节则是对舌型玉玦功用的重要改进。按射手通常左手持弓,右手戴玉玦,右拇指内曲,以玦内侧舌面扣住弓弦;此时侧鋬正好可以压住箭括(尾)位置,稳定箭杆避免从弦上滑落。如此以椭圆舌型的主体、加身侧伸出鋬构成的玦型——所谓“韘形佩”最基本的两个要素此时方才具备。

可以想象,正如射手引弓撒放,箭被快速射出,刹那间不容寡断,当机立断方才行之有效。春秋争霸之际,玦已被认同具有“决断”或“断绝”的意义,即“儒者授佩玦者,事至而断”(《庄子·田子方》)。

至战国中期后,伴随着世俗化的燕射、军射、弋射盛行,实用型玉玦开始式微,由此转向佩饰玦的风靡。《诗》中即有:“芄兰之叶,童子佩韘。”(《国风·卫风·芄兰》)描绘了韘觹佩垂于少男腰间的形象。其中,“韘”是衬于玦内的皮垫。约在战国中期之后,皮质的“韘”渐而指代实用型护指,“玦”则成为玦类佩饰的专有名谓。

诗人屈原将佩玦抛入江中,以抒发心中的愤慨(《楚辞·九歌·湘君》);而鸿门宴上频举佩玦的亚父范増,亦是土生土长的楚人。也许秀颈小腰佩玉玦,便是那时楚男士最追捧的时尚潮流。在艺术上承接楚风的西汉,男女腰中佩玦更为风靡。

两汉时期,玉玦也被穿系彩绶、缀流苏成璧翣,张挂于帷幄羽葆之下,为华丽厅堂的点睛之笔。每当风起,璧翣随风摇摆,或再坠以铃铛与绶带“悬黎垂棘,夜光在焉”(《西都赋》),风动铃响可增盎然仙气。

然而,伴随着魏晋时期接踵而至的动荡,士人腰间的玦佩逐渐退隐于历史潮流中,后世遂难以探究其形制。直至千年后的好古敏求者,拨开历史尘埃,追本溯源,才终于又演绎出范增手中神秘多彩的“玦”。

(据中国青年报)

新闻推荐

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将开赛 陕西93名选手81名裁判参加

本报讯(记者白圩珑)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将于12月10日-13日在广州举行。此次大赛以“新时代、新技能、新梦想”为主题,共...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玦是什么?)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