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瑰丽奇幻的民俗风情画,一场摩登创意的新锐肢体秀,一出情感丰沛的儿童剧,当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就是西安儿童艺术剧院创排的国内首部民俗创意儿童剧《二十四个奶奶》。屡获国际大奖的该剧再次登陆西安舞台,票房依旧火爆,目前部分价位门票售罄。
缘起: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第一时间创作
2016年11月,西安儿艺院长王丽虹与编剧宣亦斌为筹备新剧,邀请西安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作为顾问,陪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导演郭洪波进行多日陕西民俗采风。
非遗研究专家王智接受华商报记者采访时说:“在两天的时间里,我把自己了解的陕西民俗及非遗等走一路说一路,包括民俗活动、地方戏、双戏楼对台戏,方言、手工艺等等,甚至吃饭也在讲陕西美食,虽然隔行如隔山,郭导却请我放开了讲,说或许会碰撞出一种火花,或许是一种色彩、一个情景都会激发肢体剧的创作灵感。”
剧组吃饭时,王智在微信朋友圈中突然看到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萧放老师从非洲申遗会场发出一条消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1月30日正式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中国人观察太阳周年运行规律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和实践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王智兴奋地分享这个消息,“我激动地站起来,开始大谈二十四节气,它是汉武帝在长安建章宫颁布的,与陕西地区的生产生活民俗密切相关。”
导演郭洪波听王智介绍后,脑海里已浮现出七十二候变化的情景,他觉得这些元素非常适合用肢体剧来表现。于是西安儿艺在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第一时间就决定将这个题材搬上舞台。特邀萧放担任民俗总顾问、王智担任民俗顾问。
民俗:温情中徐徐展现传统文化
编剧宣亦斌用一个月的时间创作出《二十四个奶奶》剧本框架,以一年二十四节气为背景,讲述一位城市孩子回到乡村和奶奶相处的故事。民俗专家随后提了很多建议,惊蛰打雷、夏夜繁星、萤火虫飞舞、割麦碾场、毛驴拉磨都进入到了编剧和导演的视野。还有陕西人熟悉的大老碗、花被子、虎头帽、五毒马甲等服装道具。雷公电母、石婆石爷(牛郎织女)的传说、农谚民谣也通过奶奶之口娓娓道来。传统文化随着主人公翔翔和奶奶的故事进程和情感变化,润物无声自然地展示出来。
王智特别提到该剧在剧情高潮运用了年节乡村狂欢耍社火这个元素,“社火芯子的主角不是成人,而是那些乡村里五六岁最漂亮勇敢的孩子们。他们站在五六米高的悬空的芯子架上,风雪都不怕,孩子们被装扮化身成各路神仙、英雄,傲视万物,为民祈福。通过这个历练,孩子内心就会变化。编剧宣亦斌把这里作为创作重点,是全剧的升华。”
非遗与戏剧的结合,不仅是舞台艺术的新探索,也是非遗跨行业、跨领域的交流碰撞,更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式发展的新探索。王智表示:“参与这部剧最大的惊喜是民俗元素与新锐肢体剧的碰撞,萧放老师更认为这是中国首创,肢体剧的舞台道具的简洁与中国传统戏曲也有着类似的地方,灯光布景简练写意,道具最简单,西方戏剧元素和中国传统民俗结合起来,有着不一样的华彩,非常能够激发想象力。”
创作:用好故事传达文化自信
《二十四个奶奶》让人感受自然无穷变化与永恒的亲情。随着城市化进程,乡村也在改变,人们现在渴望回归自然、回到中国传统文化氛围。这部剧有着淡淡的乡愁,全年龄段都适合看,孩子们感到新鲜,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节气题材进入陕西文艺院团的创作如鱼得水,王智接受采访时说:“汉武帝在长安颁布《太初历》标注了二十四节气;节气的观测点也在陕西;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指导农业生产的规律,也是民俗生活的总结与知识体系,和陕西民俗息息相关。而对当下人们的生活来说,二十四节气是寒冷暑热、饮食作息的指导。放眼国际,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和四季相关的民俗活动,中国的节气更加系统,它是联通世界的工具,是用中国独特的智慧在和世界对话。”
《二十四个奶奶》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带着当代戏剧新鲜的视效,在国内外屡获大奖,西安儿艺也探索出传统文化戏剧表达的新路子。王丽虹说:“中国传统文化怎么通过戏剧传递出来,这对我们院团来说也是一个新的课题。这次传统文化、自然文化跟戏剧结合是一个大胆的尝试,通过在国内外演出、获奖,增强了我们在创作上的自信,就是要讲好自己的故事,讲好中国传统的故事,将文化自信真情实意地传达出去,一样会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这也是我们未来创作的一个方向。”华商报记者 路洁
创意民俗儿童剧《二十四个奶奶》
■演出时间:12月18日19:30、19日10:30、20日15:00
■演出地点:西安易俗大剧院
■购票方式:手机扫描二维码,进群享受惠民价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柴迎)临近岁末,一年的辛劳和付出终会结出硕果。12月14日,陕西省三秦工匠、五一劳动奖表彰大会在西安举行。陕西飞...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