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陕西 西安市 铜川市 宝鸡市 咸阳市 渭南市 延安市 汉中市 安康市 商洛市 榆林市
地方网 > 陕西 > 今日陕西 > 正文

陕西大剧《装台》原著作者陈彦讲述创作故事 用文字向普通人“行注目礼”

来源:西安日报 2020-12-19 03:55   https://www.yybnet.net/

■记者孙欢

18日,陕西大剧《装台》在央视1套正式收官。播出期间,无论是屡次创下的收视新高,还是高达8.4分的豆瓣评分,都见证了该剧当之无愧的2020年荧屏“剧王”地位。当“刁顺子”和“蔡素芬”的故事甜蜜落幕,剧集外,大众对同名小说原著、陕西文学创作的关注热度仍持续高涨。

18日,《装台》原著作者陈彦也回到家乡陕西,现身西咸新区文化大讲堂,在诗经里·老舍剧场带来“一切从生活出发”主题讲座,并首度和乡党、读者面对面交流《装台》戏里戏外,以及关于文学创作的故事。

“装台”背后是小人物的

奋斗、隐忍和韧性

陈彦曾创作《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装台》等多部戏剧、文学作品,小说《主角》获茅盾文学奖。但无论哪部作品,他的文字往往直面生活在城市里的普通人,展现宏大的时代变迁,“真实”“深刻”“感人”“接地气”“正能量”等词汇,几乎成了读者在观后感中的通用语。

因为《装台》的大热,“说说装台是怎么回事”成为陈彦此次文学讲座的开场白,“《装台》的源起,是自己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做院长时,认识了一个小名叫‘生生’的普通人朱冬平,当时搞了个活动叫‘西安天天有秦腔’,就意味着剧场要天天翻台,工作量很大,因此雇了大量民工进行装台工作,这群工人的工头就是‘生生’。因为白天演员们还要彩排,装台只能在晚上观众散场后至次日早晨演员进场前赶工进行,工人们非常辛苦,只有在装台结束和剧院交接的间隙,才能就地睡一会。冬天里,我很多次在晨跑时,看见‘生生’他们就蜷缩在剧院院子的暖气井盖上休息小睡。”

当时的办公室窗户正对着后台出入口,陈彦天天看着这群装台人忙碌。在离开戏曲研究院后,他突然感到装台人的形象和装台的画面多次并且强烈地出现在自己脑海里,“主角在赢得阵阵掌声的时候,正是幕后人最劳累的时候。舞台那样美丽的地方,背后到底有多少人作出牺牲和奉献,我特别想把他们展示出来。他们的奋斗、隐忍、韧性,都是我们中华民族非常需要的一种精神。”陈彦说,写《装台》,也和自己此前一部作品有关——《西京故事》同样写了一群农民工的故事,“写得意犹未尽,我觉得好像当时自己脑子里边还有一种新的认知,还需要继续书写。”

用文字向所有伟大的

普通人“行注目礼”

相对于《装台》原著,电视剧版《装台》更为明媚和轻松,陈彦认为这是两种艺术载体的表达方式和受众不同决定的,他非常喜欢电视剧的改编,“改编得很温暖,改得很好。”陈彦说:“除了《装台》,我还写过一部小说《主角》,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装台人,我们每个人也都在舞台上唱过主角或正唱着主角。我希望通过小说,让大家能更多地去关注那些伟大的普通父母、普通老百姓,我们应该给所有伟大的普通人行注目礼。”

在陈彦看来,文学需要书写史诗、赞美英雄,同样也需有一种巨大的悲悯情怀,“从世界到中国的文学、戏剧创作都有一个特点,早期起步都写的是英雄神话、英雄悲剧,但慢慢地,文学创作视角开始转向关注普通人。比如西方文学作品里,雨果的《悲惨世界》里冉·阿让这个小人物,在那么悲苦的人生中,仍闪耀人性光辉,还有《巴黎圣母院》,都是对小人物最深切的关注;中国文学作品中,《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等,都开始关注底层人物的生活、命运。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都是共通的,需要对普通人的这种书写,他们是一个巨大的群体。”

“凡能长久存活者,一定带着民间视角,带着浓浓泥土与灶火气”,陈彦如此说。鲜为人知的是,为了写好自己作品中的农民工群体,陈彦不仅和装台人成了朋友,还在工作之余穿梭在木塔寨、东八里村、西八里村等农民工生活聚集地。

陈彦因此感慨,这里有很多东西值得作家们,乃至更多文艺工作者去思考,“我们的笔触和眼光不能每天都朝着光鲜,而把这些忽略掉。现实生活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素材,什么是其中能让人心灵震颤的?”

“根性”的东西

永远在民间在脚下的泥土中

电视剧《装台》热播,引发热议的不仅有故事和演员演技,同样有其中极具西安特色的满满烟火气。

陈彦在西安生活几十年,剧作家发现生活的锐利视角和经久的文学积累,酿出这部作品别具一格的风味,“我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这群小人物,因为这是我最熟悉的,几十年和舞台打交道,我‘拿得住’。作家要写熟悉的生活,你熟悉了,被打动了,自然会去写,也才有打动别人的可能。”

陈彦认为,一个地域的作家一定有一个地域对其的赋予,“然后你应该用这种赋予,去反哺你的艺术创作,在放开眼界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深深扎根自己的土地。陕西这块文艺厚土上,让我们更加读懂这句话的意义:柳青、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他们的作品,都是深入生活的绝佳体现;长安画派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脚下的泥土对创作的意义。”

陈彦感慨,在这个时代,很多东西在网络搜索很方便,复制粘贴,“但我认为用脚去丈量生活,仍是作家最重要的书写方式,因为根性的东西永远在民间,在脚下的泥土中。”

说起以后的创作,陈彦依然还是希望多推出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我还会继续写下去,并且仍然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状态。”

新闻推荐

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诞生记

1971年初,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些老同志建议,整理几首陕甘宁边区的革命民歌,并进行加工创作。这一想法得到周恩来的支持,决定...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陕西大剧《装台》原著作者陈彦讲述创作故事 用文字向普通人“行注目礼”)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