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健和同学讨论中
他是瞄准学术前沿的优秀研究生标兵,是学弟学妹口中的“暖心师兄”,十载西工大求学时光,他立志要做科研高峰的攀登者,他就是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前沿科学中心2019级博士研究生张洪健。
多年来,张洪健主持博士论文创新基金1项;获得省、校级竞赛奖励7次;申请专利4项(授权2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多篇;多次获得一等、专项奖学金和“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共青团员”等称号。在2019—2020学年获得国家奖学金、优秀研究生标兵。
瞄准学术前沿的“攀登者”
张洪健本科、硕士均就读于材料学院,两年前,当硕士生活接近尾声的时候,他感到时代在变化,科技在坚守的同时也需要在全新的领域实现创新和突破。“我们必须要抓住这段黄金时间,做一些处在学术前沿的、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富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课题。”张洪健毅然选择着眼未来,投身于“柔性电子”前沿交叉学科领域,把高性能可穿戴智能传感器的研究作为自己的博士课题。
近年来,随着5G、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可穿戴式设备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同时谷歌、苹果、微软、华为、阿里巴巴等诸多科技公司也开始布局该产业,在高性能、低功耗、小尺寸芯片领域开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可以进行体征监测的智能手环就是最常见的一种可穿戴设备,”张洪健介绍道,“我现在主要研究方向就是高性能传感材料的制备和新型传感器件的设计,从改善传感器灵敏度、丰富应用场景、增强穿戴舒适性入手,解决可穿戴器件灵敏度低、稳定性和可穿戴性差等方面卡脖子的问题。”
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与自己的努力下,博士期间,张洪健连续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学术媒体的广泛报道。他说:“每一个成果背后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最清楚,曾经遭受的、坚持的、学习的、改变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谈到未来,张洪健充满信心:“未来是智能的时代,同时也是以‘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时代,因此基于可穿戴智能传感器的柔性电子设备未来将会在智能医疗监测、人机界面领域大放光彩。”
乐于服务师生的“暖男”
作为课题组第一位博士生,张洪健被学弟学妹们称为“暖心大师兄”,实验室从零开始搭建时,张洪健忙前忙后,勇于担当。遇到采购仪器、经费报账等琐碎的事情,也细心耐心,事无巨细地一一做好。
比起“闭门造车、一心学术”,张洪健更加看重交流互通、全面发展。在繁忙的科研生活之外,张洪健积极承担学生工作,参与国际交流。他还充分利用空余时间参加志愿工作,曾作为志愿者协助学校、学院举办过多次大型学术会议、周年校庆和夏令营等活动,在学业之余践行奉献精神。
在科研上,张洪健也总能担负起“小老师”的角色,学弟杜宇航说:“大哥的科研素养和基本功都很优秀。他曾经为了帮助我梳理审稿意见,坚持与我探讨问题一直到凌晨两点,从文章逻辑措辞到绘图润色,每一步都不厌其烦。我的论文最终能够顺利发表,大哥功不可没,真的打心底里感激他,也佩服他。”
对于师弟师妹们的评价,张洪健认为这些小事都是自己应该做的。“我也非常感谢课题组的同学们给予我的帮助,大家互帮互助的氛围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环,我为人人,人人才能为我。”
“我们只活一次,必须要活得精彩,要先热爱生活,再去热爱其他。”生活中的张洪健还是一个篮球、游泳爱好者。身体才是一切的根本,无论科研多么繁忙,张洪健都会抽时间进行运动,春夏秋每周一次的篮球,每年冬季的游泳,不仅带给他无限乐趣,也让他随时保持充沛精力。
课题组其他同学在张洪健的带领下,也开始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在运动中课题组凝聚力更强,干劲更足。
除此之外,张洪健还十分享受旅行当中开阔眼界、放松心情,以开放的心态拥抱不同的感觉,每年他会制定旅行计划,做好详细攻略,去不同的文化中感受不一样的魅力。
一路走来,他感恩导师黄维院士、朱纪欣老师的勤勉治学、以身立教;感恩徐亚东老师、张滨滨老师对他的亲身指导、科研启蒙。同时感谢陪伴和关怀他的亲人、朋友们。在恩师和家人们的爱护与帮助下,张洪健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
“行百里者半九十,只有坚守初心,才能勇于突破,我要做科研高峰的攀登者。”张洪健坚定地说。
据陕西省教育厅官网
新闻推荐
2020年度正能量人物评选启动 本报联合天天正能量邀您一起推荐候选案例
本报讯(记者姬娜杨丽)2020年即将结束,为了让更多人珍惜身边每一份“小而美”的感动,三秦都市报全媒体联合阿里巴巴天天正...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