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每7个苹果中就有1个产自陕西,每3杯苹果汁中就有1杯来自陕西。近年来,已迈入发展快车道的陕西苹果产业,既面临着外地苹果的竞争压力,也存在一些短板亟待突破。12月22日,省政协月度协商座谈会上,如何让“红苹果”升级成“金苹果”,省政协委员、相关厅局负责人、陕西苹果产业从业者畅谈陕西苹果未来。
“别的地方苹果销路难,在我们这儿根本不存在,苹果还在树上,就早早被客商预订一空。”在凤翔县绿宝果业有限责任公司连片的苹果园里,凤翔县政协委员、绿宝果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曹儒如是说。
截至10月底,凤翔县范家寨镇共有2.3万亩挂果的果园,产量已达6.9万吨,实现产值3.6亿元。
目前,凤翔苹果面积以每年2万亩的速度递增。全县挂果面积14万亩,2019年苹果产量约27万吨,实现产值14亿元以上。苹果产业已成为凤翔县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果农人均果品纯收入突破8000元,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果果”。凤翔只是陕西省苹果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9年全省苹果种植面积921.9万亩,产量1135.6万吨,全产业链产值917亿元。这是个什么概念?规模位居全国第一,在全国和世界苹果产量中的占比分别达到1/4和1/7。
全省累计将约200万农户、近1000万人镶嵌在苹果产业链上,56个国定贫困县中26个是苹果基地县,人均年收入仅苹果一项就超过1.2万元。
不过,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在多地调研发现,陕西省苹果产业还存在结构不优、生产基础依然薄弱、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缓慢、产业后整理水平不高、品牌综合实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不充分等短板。
“全省注册苹果类商标343个,但缺乏真正叫得响、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名牌。区域公用品牌中最知名的‘洛川苹果’的品牌影响力与‘烟台苹果’还有一定差距。”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呼燕指出,“品牌效益与陕西省果业规模不相称,‘大商品、小品牌’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弱的现象亟待破解。”
提起苹果,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助理霍学喜最有发言权。因为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陕西苹果种植户户均拥有果园2.8个,约11.3亩,典型的小规模、碎片化组织体系,导致生产过程的各环节均面临严重的规模不经济问题。因此,适度扩大苹果户规模是解决产业技术进步缓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陕西苹果应在品牌化方面下功夫。”省政协委员、渭南市政府秘书长王小平则建议,加快区域协作,整合地域品牌,统一商品标识、统一实施运作,打造陕西苹果公用品牌。支持企业申请创建自有品牌,提供特色化产品、个性化渠道,构建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一体化的品牌格局。依托“一带一路”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提高陕西苹果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本报记者石喻涵实习生王子扬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闫斌)12月20日,由陕西省体育总会、陕西省登山协会主办,陕西玉华宫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铜川市户外运动协会承办的...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