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鹏
12月15日,许海涛新书《藏家》首发,新华社以《新书〈藏家〉:讲述国宝“皇后之玺”背后的故事》为题进行报道,光明网、学习强国、作家网、陕西卫视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引起较大反响。该书深厚的文化底蕴、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浓厚的地域特色,深受读者好评。位列当当小说新书榜第32名。为此,本报记者对许海涛进行了专访。
记者:发现“皇后之玺”是半世纪前的故事,您为什么现在把它写出来,并作为《藏家》开篇之作?
许海涛:文学的秘密往往与故乡和童年有关。1968年,13岁少年捡到国宝“皇后之玺”的传奇,生于1969年的我,打小就很熟悉。我家就在五陵塬上,距皇后之玺发现地十多公里。半个世纪的发酵,这则传奇依然浓烈而又新鲜。2018年,坐在夏夜长陵顶的凉爽里,我跟已经是63岁的老人孔忠良——皇后之玺的发现者聊了3个晚上,聊得很透,像透过密实的封土,看见长陵埋藏的所有秘密。陪伴我俩的,除了满天的星斗,更多的是五陵塬的风,两千多年幽幽的风……7天后,在孔忠良家不怎么明亮的灯下,我用尽浑身解数,声情并茂,用秦腔把《皇后之玺》朗诵了一遍。孔忠良叫道:“么麻达,就是这!”介绍我认识孔忠良的唐顺陵文管所副所长李小勇跟着叫道:“许哥,写得美!”那一刻,没有词语形容我内心的波澜。就像五陵塬上的黄土,我一直找不出词语来表达我的敬仰。
记者:《跑家》《残缺的成全》《藏家》,您的每一部作品都与民间收藏有关,是否与您本人有着浓厚的文物情结有关?
许海涛:我是跑家里的写作者,写作者里的跑家。作为跑家,走村入巷、挨门进户收古董,发现、搜集、保护历史的遗存;作为写作者,透过时间镌刻的包浆,挖掘一件件古董背后的人情冷暖、喜怒哀乐,并记录下来。《跑家》写了一群民间寻宝人的故事。《残缺的成全》展现了一位民间收藏家的精神追求。《藏家》通过13个“老古董”的故事,穿过历史的沧桑,领悟生命真正的意义和生活的本真。我愿意是跑家,发现更多的历史遗存,挖掘更多的传奇故事。我更愿意是写作者,用地道的乡土语言,讲述每一件“老古董”的前世今生,看见根脉的执著,唤醒人们心底的乡愁。
记者:采访中,我们发现一种现象,有些中小学生也是您的粉丝。他们特别喜欢《跑家》和《藏家》,说看您的书像是上历史文化课,生动有趣。在通过文学作品讲好中国历史故事这方面,您有怎样的考量?
许海涛:您发现的这个现象,让我惊喜。对历史过往的好奇,萦绕于心的乡愁,不光是大人的专利,孩子们一样拥有。孩子们更愿意看到“形象”的历史。历史教科书上的一句概括,在我的小说里,可能是一枚印、一幅画、一片瓦当、一尊石刻。这些印、画、瓦当、石刻正是历史的细微,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综合信息。也可以说,历史光影的回照,正好镌刻在细微的遗存上。孩子们喜欢,大约是在我的小说里看到了历史的某一侧面。正像我在《藏家》自序里所写:一幅画、一枚印、一件家当,像根须,传到如今,还活着,意味着根还活着啊!通过文学作品讲好中国历史故事,我觉得,语言一定是中国的,纯正地道的中国语言;情感一定是中国的,含蓄而又浓烈的中国情感;故事一定是中国的,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大江南北“长”出来的中国故事。(B)(10)
新闻推荐
2020陕西消费者信赖品牌获奖名单12月31日揭晓 仅剩最后一天 赶紧为心仪品牌投票
由华商报主办的2020“陕西家居总评榜”投票已进入收尾阶段,今天下午18点投票通道正式关闭,投票仅剩最后一天,需抓紧了。消费...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