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存寿教授(右)向学生讲解使用过碳基营养肥的猕猴桃长势情况
全媒体记者 王朝阳 实习记者 谷幸
“目前,‘植物碳基营养肥’已经推广到了全国,使用效果很显著。”12月24日,记者见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刘存寿教授时,他还在电话里忙着安排科研成果推广相关工作。
20余年来,刘存寿与科研团队不分昼夜,与“土”为伴,从秦岭腹地到农田设施,从示范试验到三尺讲台……始终致力于土壤健康事业,为农业产业与乡村振兴把脉问诊。
潜心钻研24载
为土壤健康“把脉问诊”
“我一辈子都在学习,土壤学、植物学、化学,这些都为我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996年,刘存寿看到一篇学术文章,文章中提到关于过度使用化肥,造成土地出现土壤有机质下降、环境污染、农产品品质下降等问题。这些问题引发刘存寿的思考——如果全世界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人类该如何生存?如果中国出现这种情况,农业该如何发展?
刘存寿告诉记者,打开他研究之路的“钥匙”是他一直生活的那片秦岭山森林,“有一天我突然联想到,秦岭山那片土地不施肥,植物为什么还能长得茂盛高大?”
受到启发的刘存寿开始着手进行森林土壤和耕地土壤的对比研究。经过多年的反复研究试验,刘存寿带领研究团队成功首创出“天然有机物人工快速降解”“有机全营养肥料加工工艺”以及“有机全营养配方施肥”新技术,将有机质变成营养物质,实现天然有机废弃物(动物粪便、植物秸秆、生活污泥、工业制盐废弃物等)和矿产资源4小时内完全降解,并转化成新型生态肥料——植物碳基营养复合肥。
理论用于实践
“三位一体”赋能土壤新活力
2005年起,刘存寿带领团队进行植物碳基营养肥料的生产研究和示范推广。2018年,植物碳基营养肥已经在陕西、内蒙古等多地进行了试点和推广。
在杨凌,刘存寿教授和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负责人马新世组成的专家团队,将植物碳基营养肥制成长40厘米、宽20厘米、高15厘米的“小枕头”,这种“小枕头”不仅成本比传统化肥低,而且果蔬产量比直接种植在土壤中的要高出许多倍。目前“小枕头”技术已被纳入杨凌“设施农业3+2技术体系”中,被推广到全国使用。如今,植物碳基营养复合肥已在陕西、江苏等地的多种作物上得到应用。
据了解,“植物碳基营养机理与天然有机物料高肥效利用技术研究项目”在2016年7月,被以中科院赵玉芬院士为主任委员的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际领先”。同年12月,在科技会堂通过了3位院士在内的13位专家的科技成果评价,评价为“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具有开创性和创新性,技术先进”,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发来贺信表示祝贺。?扫描二维码?阅享全文
新闻推荐
《陕西省全面深化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解读: 为纵深推进改革发出“动员令” 吹响“冲锋号”
阳光讯(记者王怡平)12月29日10时30分,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