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火 作
□刘 火
我不记得我到过好多回流杯池。与家人,与朋友,于公干、于私谊,都记不得到过多少回流杯池。
当然,有些事还是记得的。若干年前,与家人到流杯池时,遇见一群学生娃娃写生。看娃娃们写生,我便问,哪个学校的。答,宜宾师专的。又问,几年级,答,一年级。见学生娃娃们专心致志,便不多问。停下来,看娃娃们画画。对于写生者来说,峭壁、深谷、峭壁上的虬枝、盘桓错综的树根等都是写生的好对象。对于一年级美术专业的学生娃娃们,本不是一件太费神的事。不过,那九曲流水以及曲水边的石墩,真要表达好表现好,还真不是一件易事。原因是,倘若娃娃们没有对流杯池的过往有所了解,没有对于流杯池的初衷有所了解,显然,便很难表达表现出流杯池的神韵。
遥望文采风流的北宋。文风灿烂,但党争不断。一次党争中,翰林官史编修黄庭坚,因站错了队,“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法。以亲嫌,遂移戎州”(《宋史/列传第二百三/文苑六》)。戎州,何地?古中国,宜宾,虽然与中原相距遥远,但置县设州,历史悠久。秦置僰道,汉羁縻于犍为郡,梁武帝大同十年(545)设戎州。唐末金沙江大水,淹没戎州、僰道县于三江口的州治与县治,州治与县治便同迁旧州(即今岷江上江北)。黄庭坚到戎州时值哲宗元符元年(1098),然“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且“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宋史》),于徽宗建中建国元年1101年离开。大诗人大书家黄庭坚谪戎州三年。戎州结缘于黄庭坚,正志野史,讲述着戎州从边地融入中原文化的步伐。流杯池就是一坚实步伐留下的脚印。或者说,流杯池就是边地戎州汇入中原文化的历史坐标。黄庭坚于催科山下、岷江之滨的夹岩怪石中,仿王羲之曲水流觞之佳构,化《兰亭集序》之雅韵,在此凿成流杯池。从此,东晋风度在西南僻地得以传播流存(另说,流杯池是黄庭坚离开戎州八十年后修造的。当然,我宁肯相信这一“另说”是打胡乱说)。流杯池作为历史的标高,也作为黄庭坚于戎州的教化的象征。在黄庭坚离开戎州后不久即政和四年(1115)戎州为叙州,僰道改为义宾(后为宜宾)。此一改,西南僻地,从此完全归为中原文化。当然,宜宾这山高皇帝远的土地,也厚待黄庭坚。有学者指出,黄庭坚于宜宾三年(加上在四川另一地方,黄在四川度过了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六年),其书法、诗歌理论、和文学创作不但取得了重大成就,而且书法与诗歌完成了极为重要的转变。有学者甚至指出,黄在宜宾的书法,是黄体真正得以形成的时期。1101年于今,已近千年,流杯池的溪水,从未干涸,流杯池的岩刻,修炼成精。自鲁直手书“南极老人无量寿福”始,经宋、元、明、清于当下,诗词书法石刻共存98通。除鲁直手书冠绝千古之外,清人刘光弟、近人张大千等书法诗文尤为有名。光绪十年(1884),本土名流段天锡书“人生七十年古来少”则最为流传。流杯池的过往,流杯池的文采,写生的娃娃们知道吗?写生的大一学生的老师教过吗?
这当然不是我多管的闲事。不过,流杯池一迹,确为宜宾,甚至于蜀地,都应为一桩文化盛举与盛事。我到过曲水流觞的故乡紹兴,但那“流觞曲水”的仿品却是近人所做,相比宜宾凿于北宋的高仿,宜宾的流杯池才算得上真迹。而且是由“苏门四学士”之首的黄庭坚“亲自”(用一流行官话)“打造”(再用一流行官话)的真迹!这真迹才真正应了《兰亭集序》的末一句:“有感于斯文”。
斯文于此,也让我这样一个凡夫俗子沾染了点点文意。大约2009年的岁末,一与酒相关的文化活动,在流杯池举行。尽管那是一个装模作样的诗人诵读活动,毕竟与流杯池联系在了一起,还算靠谱。而且,我也就斗胆添列其中。在那个朗诵会上,我用“宜谱”即宜宾普通话朗诵了我写的分行的文字。那分行的文字中有两节是这样的:
酒于我是一种纠结/更是一种情结/知青时
开始了我喝酒的漫长征程/从此相伴于今/很少间断
蔗皮酒/苕干酒/而且还是烂红苕干酒/一样有滋有味
逢场赶集时便是知青岁月里盛大且隆重的礼仪
于是/我还看见/为了姚子雪曲/一代天纵文豪黄庭坚
在戎州一住就是一千天/一千天啊/一千天可不是一个短日子
一觞一咏/游目骋怀/不再是古人的专利/而是
时隔差不多一千年后流杯池的聚会/比兰亭聚会更富想象力
我不知道,这些分行的文字会不会亵渎黄庭坚、会不会亵渎斯文,会不会亵渎流杯池?即便如此,自我感觉,我与斯文有那么点点关系。其实,在一个物欲横流权贵炽烈且电子碎片化的时代,人有一点点斯文也就不错了。真的,有一点点就不错了。古风不再,幸好,流杯池还在。流杯池还在,这就足够了。
新闻推荐
电话:0831-8243322519990082321398231222地址:宜宾市翠屏区都长街44号秋冬季与海来场温暖约会——巽寮金海湾养生游巽寮,东经114度48分,北纬22度40分,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温暖,气候湿润凉爽,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