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 成都市 绵阳市 自贡市 攀枝花市 泸州市 德阳市 广元市 遂宁市 内江市 乐山市 资阳市 宜宾市 南充市 达州市 雅安市 阿坝州 甘孜州 凉山州 广安市 巴中市 眉山市
地方网 > 四川 > 四川新闻 > 正文

昔日辉煌的地区纺织厂 一代纺织工难舍的记忆

来源:达州晚报 2016-09-19 00:00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社区记者 邱一彪 谯继

提起原达县地区纺织厂,相信很多老达城人还有很深的印象。这家达州乃至川东北最大规模的棉纺企业,曾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州的纳税大户,创造了达州纺织工业的辉煌,成为一代达棉人一生的骄傲。然而,当市场经济的浪潮来临时,她却因机制不适应等因素逐渐被淘汰。岁月流逝,而今虽然达纺厂昔日的风光不再,但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了无数纺织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艰难的建厂岁月

近日,社区记者来到达城南坝原地区纺织厂厂区采访,穿过一片荒芜的厂区,在破旧而斑驳的厂房建筑群中,依稀可见当年的繁荣:车间、仓库、办公楼、舞厅、家属区、配电房、医院等,依然静静地矗立着。

在采访中,社区记者遇到了每天都在厂区里散步的该厂老工人、现年77岁的纺织女工庞真烈老人。她是地区纺织厂建厂的第一批元老级员工。

庞大妈说,58年前,达县地区是产棉大区,但却没有一家像样的棉纺企业。当时的达县地委针对本地区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比较落后,但所辖地区盛产棉花的实际情况,决定在达县城郊建一座3万枚纱锭、1200台织机的棉纺织厂,以促进地方工业的发展。在得到四川省轻工厅的同意批复后,立即成立了建厂筹备小组。后经厂区筹备小组反复勘测比较,最后把厂址选定在翠屏山下、与达城隔河相望的南坝金华大队。最初厂名定为“达县专区通川纺织厂”,核员1500人,1958年下半年,首次在达县境内招收410人。

时年18岁的庞大妈作为第一批员工被招进了工厂。当时为招工,还下达了指标分配给各个乡镇。她是当时的西外公社现火车站附近的人,由于是“高小”毕业生,是作为“文化人”特招进厂的。因是纺织工业,招收的大多是女工,尤其是要进纺纱车间的女工,更是卡得很严,因为要不停地在车间来回奔跑检查机器运行情况,需要的是“腿长脚健”,所以凡是“实心脚板”的女孩子都进不了纺织厂(据说这样的脚板跑不快)。庞大妈说一位长相很漂亮的姑娘,因是实心脚板没被招进厂而哭鼻子,至今她还记忆犹新。

庞大妈记得她第一天报到时,差点被眼前的景象吓哭了。当时的南坝是一个杂草丛生、乱坟遍地的荒郊僻壤,地不平,桥没修,水、电、路“三不通”,厂区附近除了有一幢“供销合作干校”培训员工的低矮房子外,整个南坝三四百亩土地上,全是大片的农田。

进厂时正值9月,稻田里刚收割完水稻,南坝片区泥泞一片。那时没有大型的机械设备,修路、建厂房全凭人工肩抬背磨,唯一“现代化”的工具就是人、畜拉的板车。石头、木料都从遥远的河市甚至铁山那边运来,吃的大米需要到几十里外的双龙场去购买。修建厂房,打地基、抬石头、搬运木料都不分男女,女同志和男同志一样下苦力。由于没有住的地方,“合作干校”的一楼一底楼房就成了员工们唯一落脚的地方。由于人多房子少,每间仅15平方米的房间要睡十六七个人,都是打地铺,不分男女合衣而眠。后来,进厂的人越来越多,厂里才搭建了简易的工棚,但一遇到下雨天,满棚子都是风雨,衣服裤子都湿透。尽管条件艰苦,但大家不言苦和累,干劲十足地加班加点,为工厂的早日建成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庞大妈说,建厂期间,正遭遇“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建厂的步伐接二连三遭遇挫折,在不足两年的时间内纺织厂先后三次被叫停缓建。在反反复复的建设中,于1962年1月,通川纺织厂终于正式建成投产,当第一缕麻纱从轰鸣的车间产出,当第一块麻绒布成品运出厂区之时,经历多次波折和艰辛的工人们欢欣鼓舞,辛苦的努力换来成功的收获,大家都留下了幸福的热泪。

辉煌的发展时期

关于企业的发展,原纺织厂副厂长刘万琦老人也对社区记者作了详尽的讲述。

1962年1月,通川纺织厂建成后就正式投入批量生产,当年共纺麻绒纱54.93吨,织麻绒布24.14万米,形成固定资产原值196.10万元,年末职工有403人。1964年9月,大竹纤维厂并入通川纺织厂后,壮大了工厂实力。仅在第一个5年时间里,棉纺厂就共生产纱2355吨,布551.14万米,创产值1205.41万元,成为地区纳税大户。

1967年5月,通川棉纺厂迎来第一次发展机遇,就是直接由中纺部投资的5万锭棉纺工程落户该厂并破土动工,同时通川纺织厂更名为达县地区棉纺织染厂。因受文革的冲击影响,直到10年后的1978年,5万锭整体工程才全面竣工,完成建筑面积3138平方米,新增固定资产2279万元,形成5万枚纱锭、1440台布机的生产能力,职工人数达到3700余人。

刘万琦老人说,改革开放后,达棉厂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80年2月,扩建了2万锭纺纱工程,从而使生产规模增加到7.3万枚纱锭。1983年元月,投资198万元的第一个宽幅织布车间建成投产,促进了产品升级换代和新产品开发。1985年10月,新建的1500万米涤棉染整线工程建成并投入生产,结束了达棉厂只能纺织不能漂染的历史。同年,又建成年产40万件(套)的服装生产线。年产纯棉、麻棉、涤棉纱1.08万吨、布匹3300万米,固定资产原值4378万元,净产值3112万元,创利税1583万元。1986年成为四川省首批命名生产出口的棉纺品专厂。

从1979年至1988年10年间,共生产棉、涤、麻、维四大类120多个品种,产品结构由1973年以前单纯生产纯绵纱布发展到化纤、麻棉等混纺织物,共创国优、部优、省(厅)优质产品30多个,企业也发展到最为辉煌的鼎盛时期。新建了功能齐全的职工医院、电影院、职工食堂、幼儿园、扩建了达棉子弟校、职工浴室,还开办有“达棉报”厂报、厂部电视台、电台、俱乐部、篮球场、副食店等。全厂占地面积达到380亩,生产用房6万余平方米,有职工7500多人。整个工厂犹如一个小社会,样样俱全,职工不用出厂就能办到所需要的一切。

时光进入1996年后,全国纺织行业形势急转直下,不少纺织企业在停产半停产状态苦苦挣扎,但达棉人因改革开放后就实行了厂长责任制,打破了“大锅饭”,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全年生产仍满负荷运行,销售收入达到2.18亿元,创达棉厂历史最高纪录。良好的业绩受到各级党政的高度赞扬。从1989年到1998年的10年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1.5亿多元,为国家及地区工业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破产后的幸福回忆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计划经济逐渐转轨为市场经济,大量民营企业应运而生,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微利行业生存几十年的地区纺织厂,此时,已如同一位耄耋老人,从体制和企业负担上,已不能在改革的浪潮中举重若轻。1998年以后,地区纺织厂就基本处于半停产状态,企业负债1.82亿元。2001年11月,经批准实施依法破产。2006年,企业正式关闭。

地区纺织厂虽然破产了,但它为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却不能忘却。和庞真烈老人一样还居住在厂区的老工人从青春年少就进厂建设,数十年的青春热血都奉献给了自己从事和喜爱的纺织事业。如今一些人因长期在纺织车间工作,巨大的机器轰鸣声让他们落下了听力下降甚至失聪的毛病,但他们无怨无悔,谈起辉煌的过去,也是一脸的骄傲,追忆逝去的时光,仍感到无比的幸福。

在纺纱车间工作了27年的82岁老女工徐红秀回忆说,她们在达棉厂最幸福的事有三件:一是“三班倒”夜间的“加餐酥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赶生产,厂里实行“三八”制。轮到晚上12点以后上夜班的工人,每人要发两角钱的就餐券,凭券可以在深夜的3点半去食堂吃“加餐酥肉”,那香喷喷的酥肉味道,至今还难以忘怀。二是厂里每隔一段时间,要给各个车间、部门分发一定数量的电影票,以犒劳辛勤的纺织工人。由于电影票数量有限,不可能每一个女工都去,往往是以抽签的形式获得一张免费电影票,那是一件莫大的兴奋事。因为有了电影票,不但可以不上班休息几个小时,而且初恋的女孩还可以约上心爱的人一起在电影院里享受幸福的恋爱时光。三是下河洗澡。厂里虽然有公共浴室,但因人多,洗一次澡需要排队等候。一到夏天,下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趁着夜色,到厂边的州河里去“天然沐浴”。那时河水清澈,无数的纺织美女嬉戏在清凉的河水里,消除一天的疲劳,那种惬意劲至今还令人神往。

锈迹斑斑的大门

新闻推荐

达州市旅游局 积极推进旅游集散中心建设

本报讯为全面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达州城市旅游服务功能,更好地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旅游公共服务,结合达州市实际,达州市旅游局拟对四川达州运输(集团)有限公司为试点单位,扶持成立达州旅游集...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 昔日辉煌的地区纺织厂 一代纺织工难舍的记忆)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