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述君(四川 泸州)
从小到大,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由有着一副好手艺的父亲给我理发。没想到有一天我也有幸为年迈的父亲理了一次不寻常的头发,尽了一份少有的孝道。
年逾九旬的父亲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每遇冬天,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缠身,加之一年前的一次车祸,股骨被撞裂治愈后留下行走不便的后患,单独出行更显得十分困难。
当送走了寒冷的冬季,万物复苏的春天到来,父亲的头发早已盖过了耳际,这对向来注重外表整洁的父亲,似乎感到有些不舒服,好几次提出要去理发店把长发理短些,都因居所距离理发店较远,打车也不方便,多数理发师又不愿上门服务而拖延下来。看着父亲一个人在屋内踱来踱去,心烦焦虑的神情,我突然鼓足勇气开口对父亲说,就让我来替你理一次发吧。
出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父亲,从小选择了在那个年代不被人看好的剃头匠(俗称待招)这个行业,独自挑起养家糊口的重任,直至70多岁眼睛看不太清楚时才完全歇业;而我在读中学时,为减轻家里负担,挣几文上学的生活费,也偷着学过理发,只是后来下乡、当兵、参加工作后,逐渐生疏了所学到的这门“手艺”。
我的话说出了口,父亲却迟迟没有回声,且流露出一付复杂表情的神态:也许是父亲不愿让儿子给他理发,又或许是不相信儿子会把他的头理好,更抑或还在为近些日子未能与孩子们说上话心里装有气......尽管这样,我仍然找来毛巾、剪刀,摆好凳子,耐心等待着父亲的响应。大约半个小时过去,总算等来年迈的父亲坐到了理发的凳子上。
为打破现场的尴尬,缓解“僵局”气氛,我主动与父亲摆谈起不久前见到他老家的同辈兄弟们的近况,谈起他们今天尚不富足的生活;从父辈谈到儿女,从物质生活谈到精神支柱。谈着谈着,一向健谈的老人突然打破沉闷,显得格外精神,好像又回到了年轻时代,对曾经历过的一幕幕往事如数家珍,顿时燃起了老人愉快的追忆......
尘封的话题一旦被打开,父亲原本不愉快的心情在不知觉中好了许多。在我一番细心“摆布”下,父亲长长的头发被我显得笨绰的双手剪短下来;尽管头饰修剪得不是十分理想,无疑打破了长久以来总是父亲替儿子理发的一次“常规”。
如今,父亲已离我们而去,有生唯有一次儿子为父亲理发也成了“绝唱”。细想起来,替行走不便的父亲理发本是一件不足为奇的小事,却体现了一种亲情,一种孝道,尤为难得的是在互动交流沟通中化解了老人心里一种潜意识的不快。透过给父亲理发这件小事,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对待老人,做儿女的不只是满足给予物质方面的享有,更应当在精神上多给与关心,多些问候,多去了解他们暮年生活在想什么,替他们去分忧去解难,履行一个做儿女应尽的职责。
新闻推荐
(紧接第一版)本次联谊会也是一次强强合作、高效便捷的盛会,对于推动宜宾市和在川异地商会的深度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希望宜宾市委,市政府与各地商会加强合作,在项目、资金和技术方面加强深度合作,高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