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要注意工艺,投运一台没有缺陷隐患的设备,对电网后期的运行维护至关重要。”月日,在通川区西外莲湖片区,一名身材不高、略显瘦弱的电网员工在指挥施工人员搭接千伏西狮线新建线路。这名电网员工,就是国网达州供电公司检修分公司配电运检技术员王思平。自年参工以来,王思平凭借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已经成长为省电力公司优秀共产党员。
“火眼金睛”的线路维护人
月日,千伏岗金线跳闸。王思平接到调度命令后,迅速判断出故障可能地段,立即赶往现场。到场后,他很快就找到故障点,立即组织故障隔离,抢修复电。从接到命令到查找并隔离故障点仅仅用了分钟。
“主要是对线路熟悉,”王思平讲述当天的情况时说,“那条线路的日常运行情况如何、上面挂有哪些客户,我心中都有数。”为了这个熟悉,王思平是下了苦功的。年,他刚到配电运检室,就结合GIS地理信息系统和配网精益化管理系统,边走边记,对每条线路的走向、起止、负荷和承载量等基础数据进行“储存”。两个月后,王思平已对辖区内的条千伏及以下线路了然于胸。这为他能够依据季节、天气、时段、线路所处地段环境和专变情况进行事故综合分析打下了坚实基础。用他自己的话说,“不能分析明确故障原因,不能看着故障消除,纯粹就是一种折磨。”
一段时间里,配电运检室运维的线路在用电高峰期跳闸率高,故障报修频繁,王思平心急如焚。他下定决心:将“实现配网无故障”作为致力追求的目标。于是,在王思平的倡导和力行下,配电运检室以运行维护为基础,以检修管理为依托,建立“预防为主、多措并举”的思路,开展拉网式隐患排查治理,建立隐患档案,采用“集中检修、综合检修”方式,大力消除输电线路隐患。在两年时间内,配电运检室的线路事故跳闸率下降了%,故障报修率下降了%。
“颠倒黑白”的电网守护者
对于城区配网的检修,开展零点作业是毋庸置疑的最优方案。王思平每年都会参与次左右的零点作业,每次作业前,他都会到现场反复踏勘,精心进行方案编制和施工设计;作业过程中,他蹲守现场,进行技术交底和安全把控。由于夜间作业光线不足,人困马乏,容易麻痹大意,王思平在现场随时提醒班组员工安全注意事项,从来没有提前离场过。每次零点作业通常都会工作到凌晨四五点,有时甚至是七八点钟。
5月6日,达州城区遭受风灾袭击。当日时,在接到第一个线路跳闸报告后,王思平立即赶往现场,发现是行道树被大风掀翻,倒在了线路上,他马上安排人员处理。随着天气越来越恶劣,陆续又收到多条线路跳闸报告,王思平被安排到调控中心值班室协调抢修。由于熟悉人员安排,熟悉线路位置走向,知晓线路运行方式,王思平为现场5个事故处理小组分配倒闸操作地点,事故定位和处置任务,为快速消除故障赢得了时间。当晚时,所有受损线路恢复送电,王思平才用一碗方便面当晚餐结束了一夜的繁忙。
长期的夜间工作,让王思平养成了熬夜的习惯。由于人员缺乏,当配电运检室将一批预算编制工作交给王思平时,他二话不说就答应下来。在5天时间内,王思平学会了两套预算编制软件并完成了个项目的预算编制工作。每天工作时间超过个小时,连续工作到凌晨2点,最终他由于眼睛疲劳过度患上了视神经炎。
知行合一的技术创新能手
善于学习、敢于创新,王思平一直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在大学期间,他已拿到工学和管理学双学士学位;参加工作后,他又参加在职研究生的攻读,获得软件工程硕士学位。自年工作以来,王思平先后从事继电保护、变电检修、配电运检专业,都能快速成为技术能手,独当一面。
年,在继电保护所期间,王思平建立了一套班组管理信息系统,大力提升了班组管理水平,获得了四川省电力公司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年,王思平发明的“可移动母线架”在达州公司6个大型施工项目中得到运用,有效解决了开关柜改造、开关站改造及大型作业负荷转移过程中的重复停电问题,为降损增效提供了可靠技术支撑。
年,为配合城市综合管网建设,永兴路上条配网线路需进行改造,施工难度极大。王思平认真察勘现场,反复比对后,提出了符合经济技术要求、供电可靠性和安全风险管控的施工方案。由于此次施工负荷转移工序复杂,牵涉部门多,持续时间长,王思平又精心设计了“大型施工作业提示卡”,在提示卡中明确每个班组每天的施工作业内容,危险点分析及预控措施,同时标明了每一天必须联系的部门、单位、人员等,为施工作业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年,他发明的“低压空气断路器标签卡座”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先后在国家级期刊发表专业论文两篇。在配电运检室每周组织的“微讲堂”上,他多次上场讲课;经常利用周末时间给新进员工传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工作体会,帮助他们尽快成长。
新闻推荐
逐步统一着装、持证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