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明,笔名橙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上世纪年代初开始创作和发表文学作品,在国家级、省级、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数百篇文学作品。著有文学集《溪流淙淙》、散文集《会唱歌的小草》《忍冬草》《陈学明散文选》,合著有散文集《山乡情》、报告文学集《扑向光明》等文学作品余万字。曾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团队奖、四川天府文学奖。多次荣获全国、全省报纸副刊一等奖及阳翰笙文艺奖。
□本报记者 付莉
小巷,实为偏街。
上午十点的阳光,漏过树隙,斑驳地打在菜篮上,打在货架上。卖昭通苹果铁棍山药的是小贩,满满当当地从车上卸下来,一字溜儿摆开;卖油麦瓢儿菜的是菜农,零零星星几簇,也绿得喜人。
小贩也好,菜农也罢,都不吆喝,就那样静静地待着。有顾客上门,论价、上秤、收钱,有条不紊。
真实,素淡,散发着生活的味道。
穿过小巷,走进小区,来到陈学明先生的居所。简单的家具、简单的摆件,一如先生简单的心性。
因水而生
书写自然之美
陈学明自小喜文,小学三四年级时便常有范文在学校传阅,这与家庭熏陶密不可分。
奶奶习得文字,钟爱唐诗宋词。闲暇时,抱着小学明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奶奶也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咿咿呀呀的小学明虽不懂诗词,但在反复诵读中也能记熟于心。
大舅上过私塾和洋学,是镇上闻名饱读诗书的“大老师”。回想当年,每逢赶场天,大舅便坐在茶馆里,给街坊乡邻讲评书。三国、水浒、封神、聊斋等历史故事,大舅如数家珍,加之其丰富的表情、生动的语言,让听者无不如痴如醉。“叭”惊堂木一震,“呔,待老夫将那厮捉将来!”一声略带沙哑的低吼,引来台下一片喝彩。小学明也被深深吸引,一到寒暑假,便去大舅家,缠着大舅讲永远也讲不完的评书。
或许,正是这些诗词,这些评书,开启了陈学明对文学和历史的兴趣。
年,正在成都师范学院政治系读大一的陈学明,参加了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散文征文。当《霸王鞭》经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女播音员在轻柔的背景音乐中字正腔圆地播送时,当得知这篇文章获得一等奖时,陈学明难掩喜悦。应老师和同学的要求,他从元奖金中拿出元办招待。
读的是政治系,心系的却是中文系。陈学明提出转系申请,未获批准,但这丝毫没有打击陈学明的热情。他常常跑到中文系听课,并把中文系的全部教材学完了。
一次偶然进的门,铺陈的可能是一生的路。此后,陈学明的作品频频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陈学明深知“文学”这条路孤寂清苦而又荆棘丛生,但他义无反顾,闯了进去。因为,当“书写着这些舒心美妙的文字,我仿佛一头扎进了大自然的海洋,去到了风、雨、云、月中翺翔;牵着老人和孩童的手,随意在大地、森林和草地中徜徉。我从此感到了无比的轻松,无比的惬意和无比的幸福。”
陈学明倡导散文的自然之美,着意不用华丽花哨的词藻,而是用极其自然的白话白描。在他近万字的作品中,他坚持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像走路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随意写出,就好比走在路上,随意用脚踢了一块石头,并看着这块石头飞快地滚下了路边,或者在行路中随意摘取了路边树枝上的一片叶子,衔在口中轻轻吹奏出几声乐曲一样,一切都是自然的,不经意的。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在陈学明的理解里,遵循并合乎自然是散文的上乘境界,天造自然,巧夺天工,便成了散文极其重要的美学品质。
平静 沉思
寻找一条无人的街
阅读、创作、思考,是陈学明生活中的三件大事。
生活朴素的陈学明,买书却毫不吝啬。元一套的《中国文学通史》,陈学明不叹其贵,对洋洋卷近七百万字赞赏有嘉。
走进陈学明的书房,中国文学史、世界文学史、明史、清史、国学经典大全集、鲁迅、胡适、沈从文、莫言等历史、文化、人物书籍琳琅满目。这些书都是陈学明复读深读过的。
《鲁迅全集》是陈学明知青下乡时读的。他把书藏在背篼底下,背到知青屋中在黑夜的煤油灯下偷偷读完,又匆匆背回城里还给人家。
读书于陈学明而言,是一件私人的事,不会因有人叫你读就读,叫你不读就不读,或者,去依循谁人的意图去读自己不想读的书。读书也是一件冒险的事。像上路,会心虚,像无声无息地穿越撒哈拉,不知终点是何景象,是索然还是惊喜?等待的或许是宁静的湖泊,湖水像山林一样翠绿,或许依旧是无边的荒原,灰暗而滞闷?
而写作,是精神孤独者的思考。写作是一种与世隔绝的想象之旅,是钻到自己心里的一种生活,是精神孤独者的文学放纵,写作还是一种忘我的想象,只有离开写作才能回到现实中来。精神的孤独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一种思想境界,一种道德的趋向和思维方式的选择。
读者评论陈学明的作品唯美,其实“唯美”不仅是陈学明对文字的驾驭,更是他对自身的要求。他对生活中那些不太干净的东西都厌而远之,比如享乐比如舒适,比如获得享乐舒适的一些不正常手段和方式。因为享乐和舒适是一种腐蚀,它使人心灵松弛和蒙垢,以至于不能握住手中那支笔。
在人潮拥挤人声嘈杂的世界,陈学明一直在寻找一片安静的地方。他在《寻找一条空旷无人的街》中写道:行走在空旷无人的街上,就是有许多平时意想不到的妙处,静静地思想,冷峻地反省……最令我神往和愉悦的,还是不想看和看不到一些人的虚伪脸嘴和因某种需要而故意做出的走路姿势以及手势再以及说出一些让人心惊肉跳的语言。因为,这条空旷的街上就只有我一个人……虽然有些寂寥,但多了沉思,或许有些凄冷和伤感,但多了平静和智慧。
正是在这样的平静智慧中,陈学明创作了大量作品。在国家级、省级、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数百篇文学作品。著有文学集《溪流淙淙》、散文集《会唱歌的小草》《忍冬草》《陈学明散文选》,合著有散文集《山乡情》、报告文学集《扑向光明》等文学作品余万字。曾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团队奖、四川天府文学奖。多次荣获全国、全省报纸副刊一等奖及阳翰笙文艺奖。
忍冬草 坚韧顽强迎接春天
一字,一画,在陈学明客厅的墙上。
画,是《泥塘残荷》图。荷花虽残,但依旧高洁干净。
字,是陈学明自拟的诗请书家撰录裱褙的:天命已知历沧桑,进退自如亦安然,只想静斋弄文墨,不为名利不为官,谈笑把盏嗟往事,凝视世事多炎凉,难得人生终入定,修身养性得平安。“
怀揣一颗赤子之心的陈学明,崇尚真诚善良。但当看到”有些已经被历史淘汰和抛弃了的东西,又被现今的人们重新捡拾起来,并奉为圣明顶礼膜拜着,成为当下时尚。还有些被历史多次证明有用的东西、精华的东西,却被随意丢弃或者践踏“,当看到”物欲的横流淹没了人们的良知……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助,以及公正平等的社会契约和法令,已经被一些人无情撕碎,代之以特权、等级和冷漠、残暴“,陈学明表现出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现世情怀,在《泰山的眺望》《白色的疑惑》《是什么在损毁我的记忆》《忍冬草》等文中,无不彰显着陈学明对灵魂的拷问和现实的担当。
忍冬草,“能忍耐冬天的寒冷,换言之,我以为也能耐受人世间的所有炎凉冷暖。这样的精神,这样的品格,难道不能被人们赏识和称道吗?它弯曲攀援,顽强向上,厚实包容,心地善良的性质,难道不能让人们思索、认知和理解么?”
自然率性、不屈不挠,雅正之气。
陈学明钟爱小草,仅描写小草的散文就有十多篇,他还自称小草:我写小草,我如小草。
是的,小草诚然生存于最底层,但它顽强生活,生命葱郁,始终面朝太阳歌唱。
新闻推荐
酒都宜宾 绿色发展 2016中国(宜宾)白酒文化节18日开幕
本报讯(记者叶茜陈戎)昨(9)日,记者从中国(宜宾)白酒文化节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中国(宜宾)白酒文化节将于月日开幕。宜宾是“中国白酒之都”、“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区,“五粮液”长期保持全国白酒企业销售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