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纳溪区打造“特早茶”品牌,促现代农业转型发展
□金其云/文 杨涛/图
2月18日,四川第五届茶叶开采活动周在“中国特早茶之乡”——泸州市纳溪区护国镇梅岭村开幕,吸引省内众多茶商慕名而来。如今,持续5年的纳溪区特早茶开采活动不仅是茶农与茶商的“对话”,更是一场茶产业经济的盛宴。作为曾被《茶经》记载的纳溪茶,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一直以积极的姿态,在这片美丽诗意的土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今,纳溪区借力“百亿茶产业”,让一片片茶叶再度飘香。
地理优势+政策扶助“百亿茶产业”呼之欲出
“5年前我开垦50亩荒山种特早茶,政府不仅提供茶苗,还安排技术人员全程指导,现在每亩至少可收入4000元。”谈起如今茶叶给自己带来的收入时,纳溪区白节镇团结村茶农韩中华满脸喜悦。他4年前返乡发展,走上茶叶种植和林下养鸡之路。
纳溪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丘陵与低山区之间,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3℃,年降雨量1184毫米,年日照时数1172小时,气候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尤其是在1—3月,平均气温高于四川盆地中部、北部和东部,是全球同纬度茶树发芽最早的区域。发展特早茶,纳溪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
2013年,纳溪区提出了做强做大100亿茶产业发展目标。按照“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要求,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集群发展”原则,以护国、天仙、白节、大渡等镇为重点,积极整合农业、国土、水利等项目,整体推进特早茶基地建设。同时,纳溪区建立了特早茶产业发展投入机制,每年设立400万元的特早茶产业专项发展基金,集中用于特早茶产业的基地建设和品牌打造。
目前,纳溪特早茶总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投产面积18万亩,年产茶叶1.5万吨,实现茶叶综合产值30亿元,茶农2016年增收2600元以上。
茶叶产业+乡村旅游特早茶产业繁荣两个市场
又是一年春来早,又是一年早茶香。如今,在纳溪区白节镇团结村,连绵不断的茶园里,随处可见忙碌采茶的村民和前来体验采茶乐趣的游客。
纳溪区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挖掘农业文化内涵,突出农业 “生产、生态、休闲”功能,努力实现三产联动。同时,不断完善茶园游道、农家乐等配套设施建设,为游客体验采茶提供了便利。目前,护国梅岭茶庄、天仙茶溪谷等一批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特色产业示范园已初显效应,在提升纳溪休闲旅游知名度的同时,实现休闲农业与旅游业的良性互动。
“每年早春茶开采后,我的农家乐每天都要接待来体验采茶的游客,每年收入都有两三万元。”说起村里的茶产业给自己带来的额外收益,护国镇梅岭村村民吴勇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而在梅岭村,瞄准茶产业从事乡村农家乐经营的就有近10家。在纳溪“中国特早茶城”生态旅游综合体规划中,将打造出一条特色民族产业街、特早茶文化及纳溪特色产品展示区、观光茶园等,并与纳溪全域旅游特色相结合,建设12家星级特早茶庄。特早茶将发展成为纳溪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商品之一。
品牌建设+抱团发展 纳溪特早茶飘香全国
“特早茶本身就是纳溪区茶文化历史的见证,如今的‘百亿茶产业\’更是为茶产业发展走向国际带来了良好的契机。”四川凤岭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周世庆告诉笔者,企业投资2千多万,不仅卖茶叶,还要打造出旅游、品茗、文化为一体的品牌茶庄,让纳溪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茶文化气息吸引更多的茶叶爱好者和游客。
“一村一品牌,一镇一特色。”纳溪区选用乌牛早、黄金芽、安吉白茶、峨眉问春、平阳特早等无性系良种茶树品种,整体推进特早茶基地规模建设,提升纳溪 “特早茶”的品牌效益。去年,纳溪特早茶与杭州西湖龙井就已经结为“姊妹茶”,首开四川茶叶界先河。
梅岭特早茶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阎洪贵对此感慨良多,其公司摸爬滚打十年之后,于2011年终于有了自己的品牌——岩缝。去年,公司茶叶的总产量在60万斤左右,总产值突破1个亿。
现在,纳溪茶叶品牌培育达到了高峰,形成“瀚源”“荣龙”“酒城贡芽”“岩缝”“沁宏”“川南雀舌”等多个省级、国家级名优品牌,“纳溪特早茶”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并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4年,“纳溪特早茶”成为四川首批中国—欧盟地理标志互认产品,获得欧盟认可。
“特早茶的名气不断提升,茶农种茶不愁销,加上茶的口碑好、口感佳,全国茶商竞相前来采购,收购价格是逐年上涨。”周世庆对于纳溪特早茶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纳溪国家茶叶栽培与茶庄经营综合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正有序推进,特早茶产业已成为了纳溪最具优势的农业特色产业。目前,全区茶企业已达100多家。”纳溪区农业局负责人陈敏认为,纳溪特早茶的未来会走得更远更高。
精品茶园+三产联动 小茶叶种出大效益
有特早茶领跑,纳溪茶农种植积极性极高。目前,在护国镇梅岭村,春季采春茶,夏秋两季大宗茶。“几乎家家户户都发展了茶园,少则两三亩,多则几十亩甚至上百亩,老茶树茶园每亩也能挣5000元,换种黄金芽的新茶园,每亩超过1.5万元。”梅岭村党支部书记何幸对村民发展茶叶情况如数家珍。
茶园不断发展,不仅带动当地茶农脱贫致富,也解决了多余的劳动力。每年清明前后是黄金采茶期,浩浩荡荡的采茶大军游走在绵延的茶山上,成为一道极美的风景。
“去年春茶采摘期,仅护国镇梅林、长坡两个茶园就消耗劳动力3万余人次,支付采摘管理费用400余万元。”纳溪区护国镇镇长喻学才告诉笔者,采摘最高峰期,企业需要5000多名采摘工。
“刚采下的鲜叶,在家门口就卖140元/公斤,价高又省工……”纳溪区护国镇德红村2组茶叶种植大户谢国均种了8亩茶叶,每年茶叶收入有两万多元。今年,让谢国均等200多户茶农高兴的不仅是茶叶能在家门口卖个好价,而且村里引进了四川大里特早茶加工厂,集春茶和大宗茶生产于一体,将茶农的夏秋茶都“一口吃净”,让茶农的收益增加了三成。
“力争到2020年,纳溪区茶产业综合产值实现100亿元的目标。”纳溪区委副书记、区长谭荣兵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纳溪将加强地方茶叶龙头企业的扶持,引导茶企抱团发展。立足特早和有机两大优势,以规模化、商品化、产业化、品牌化为发展方向,以“万亩示范区”和“一镇一亮点”为核心区,以点带面连片推进建设 “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结合“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推动茶产业与泸州酒业的融合,讲好百亿茶叶故事,打造“喝泸州酒、品纳溪茶”的理念,深度打造具有纳溪特色的茶文化、茶旅游发展新模式。
新闻推荐
公共机构节能对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意义重大。日前,四川省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十三五”相关目标任务已分解至各市州。领到任务后,四川省各地公共机构如何应对节能减排新挑战?面对...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