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平
我老家场镇上原有一座戏楼。前几年,我特意去那儿看了看,它已经被水泥建筑替换掉了。我没有打听它拆于何时,因为它既没有多么久远的历史,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工艺。
我小时候最热闹的记忆却在那儿。那会儿,戏楼主要用来开大会和放电影,偶尔也表演文艺节目。我读小学和初中时参加了文艺宣传队,好几回登上戏楼,表演对口词和三句半。每一回坝子里都站满了人,却不挤,他们好像并不需要知道台上都说了什么,大概能放下农活松一口气就好。夜里放电影的情形就不一样了。银幕在戏楼上挂起来,一个公社的人差不多都跑来了,居然没有挤死人,简直是个奇迹。
这些年,我在别处见过一些戏楼,都远远盖过了老家那一座。它们大都是古迹,造型别致,造工精致。它们一般不会再上演什么好戏,却都会以大体相当的方式,诉说各自不同的记忆。
欲知世上观台上
不识今人看古人
这副对联,挂在一座旧戏楼正面的柱子上,文字内容和制作工艺都有“古人”范儿,却拿不准是不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戏楼外墙上有一块挂牌,一点不忌粗糙和稀松,倒能一眼看出是“今人”做的。挂牌上面是一段说明文字,记述戏楼的前世今生,劈头便说曾毁于某时兵灾,某时某人集资重建,云云。何时初建,它却只字不提。短短几行文字,疙疙瘩瘩,坑坑洼洼,竟也翻译成了英文。
这类粗制滥造的牌子,如今随处可见。我不是个中高手,就算看出了什么问题,一般也会默不作声。我不过是一个观众,毋须厘清,不必较真。没错,少看几行字,多松几口气。
前不久,我去绵阳游仙乡下采风,在著名的马鞍寺外见到一座旧戏楼,名为乐楼。那歇山顶抬梁式木穿斗结构建筑,被石础连同通柱举起,成了一座吊脚楼。它的面前是一块坝子,背后是一面山坡。坝子是空的,谁会老跑来看一座没戏的空楼。山坡生满杂树,好像藏着小路。当年台上唱戏,不知是否有人疑心,伏兵是从那密林之中杀出,逃兵是从那乱丛之中退走。或许会有人瞎想,才子佳人,洞房花烛,退场之后不过是野草闲花,风云月露……
我也有这样一点好奇,没有随采风团队进入马鞍寺参观,和当地一个朋友一起登上了乐楼。我站在外突的舞台上,突然有了一丝局促,少年时代的怯场好像还有一点残留。我从老家走出以后没有上过任何戏楼,也不再有过任何表演,早把那些过时的台词丢光了。一个“乐”字,突然间让我想起了当时说过的三句半。
东风劲吹乐开怀,
敲锣打鼓走上台。
少了一人怎么办?
我来!
我就是那个最后从后台跑上来的“我来”。接下来,半句一路到底,比如“打倒”,比如“砸烂”,比如“要警惕”,比如“永向前”。当时,别人不是锣就是鼓,我拿着一个巴掌大的马锣可怜地敲,总觉得受了欺负。其实,戏全在我一个人身上,满坝子的人都在等着我那半句,乐呢。
这会儿,当地朋友向我介绍着当地的文化遗存,如数家珍。我知道了,乐楼是绵阳市乃至四川省保护得最为完好的清代戏楼之一,耳室里的壁画和墨书戏班题记,都是研究戏剧和民俗的珍贵资料。这让我想了想老家从前的戏楼,没有任何字画从记忆里翻出来。因此,我好像没有了和当地朋友对话的底气,只好勉强以半句回应。
当天,我参加了当地为采风团组织的座谈会。我知道在这样的场合,有个“我来”就行,不会有“少了一人怎么办”这样的问题。提意见提建议,完全可以敲敲马锣,说半句留半句。我准备给乐楼提一点建议,在正面柱子上挂一副对联,再在外墙上挂一块规整的说明牌,就行了。但是,当地干部诚恳而务实的态度感染了大家,轮到我发言的时候,会场上的热烈气氛已经将我裹挟。结果,好话差不多一句没说,别处戏楼的那一份粗糙和稀松,也差点让我说到了乐楼头上。我看见,当地干部都在埋头做着记录,不时点头称许。
事实上,我不过是一个观众,真是抱着放松一下的态度去的,并没有完全弄明白自己究竟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看那些壁画,不如小时候看连环画仔细。我看从前的戏班在墙壁和梁柱上留下的那些文字,也不如看一首小诗认真。我甚至都不知道乐楼如何躲过七灾八难,幸存下来。我不过暂离地面一会儿,让不知哪个方向过来的风在耳边吹了吹。
不料,当地一个干部在散会之后找到我,要我再开一个小灶。
你看,乐楼上应该挂一副什么样的对联呢?
原来的。
不知道原来有没有。就是有,佚失多年,也不一定能考证出来。新撰一副好不好呢?
不大好。
你介绍的那一副好不好?欲知世上观台上……
也不大好。
下面那块石碑,确实有点不大配,我们会尽快研究,怎么处理……
不急不急……
两个人的对口词,让我说成了一句半。
我这是心里没底,气短。我知道,我们所触碰的话题,“传承”也好,“挖掘”也罢,都不是那么简单,至少不是走马观花一番,就可以指手画脚一气。我自己大概一不小心,已经成了一块不合格的挂牌,粗糙开头,稀松结尾。
我想,我应该再去一次乐楼。我要在那坝子里站上一阵,静心听一听那些消散在风中的戏文。我要慢慢登台,尽量不在木梯上踩出响声。我要像看图识字一样,把那些壁画和题记细读一遍。然后,我要演一出独角戏,一个人包揽四个人的台词,嗓门尽量大一点,让背后山坡上某一棵树也听得见。
乡野寻路风满怀,
独自一人走上台。
眼界未开怎么办?
重来!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兰楠)近日,四川省第三届法治文艺作品征集活动获奖名单揭晓,共有84件获奖作品。其中书法作品《正氣》等18件法治文艺作品获一等奖;法治小品剧本《追薪》等26件法治文艺作品获二等奖;四川...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