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杀、调球、拉弧圈……在东区瓜子坪街道阳光馨园社区的乒乓球室里,两位老者正汗流浃背地切磋乒乓球技。
桌前你来我往,桌上乒乓飞舞,桌边喝彩声声。近日,杨朝忠正与一位乒乓球爱好者切磋球技,见记者来访,他放下手中的乒乓球拍,一边擦拭额头上的汗水,一边聊起自己与乒乓球运动结下的“情缘”。
老来操练乒乓球
“刚打了两局就有点喘气了,真是年龄不饶人!”6年前退休的杨朝忠已经是67岁的老人了,但打起乒乓球来仍然精气神十足。
早年,杨朝忠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2011年退休时是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副教授级体育教师。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教学生打篮球、踢足球,而退休之后自己所居住的社区没有篮球场,没有足球场,更没有田径跑道,这样的退休生活让他很不习惯。平日里,杨朝忠除了照顾孙子、买菜做饭外,几乎成天呆在家中无所事事。
退休后的一段时间里,杨朝忠满脑子是“运动”“锻炼”“竞技”“比赛”这样的词汇。他每天经过社区活动场地时,总看见七八张乒乓球桌旁围满了人,打乒乓球的有老人,也有小孩,大家玩得都很开心。杨朝忠心想,打不成篮球,踢不成足球,但也不能把自己封闭起来。于是,他到体育用品商店买了乒乓球和球拍,与大家一起享受打乒乓球的乐趣,并将其作为享受退休生活的最佳方式。
付出自然有收获
尽管杨朝忠做了一辈子的体育教师,教过学生多种球类,但从未教过打乒乓球。
“在大学期间曾经学过打乒乓球,也略微掌握了一些打乒乓球的技巧。不过,长时间不摸手就生。”杨朝忠打趣地说。而今,年过六旬的他,重新握着乒乓球拍时,生疏之感总是难免的,不是把球打飞,就是接不住球。有时,球友们发现杨朝忠有灰心之意,就会对他说:“杨老,慢慢来,你以前是搞体育的,加上学过打乒乓球,是有基础的,主要是上了年纪,又长时间不打。要不了多久,你比我们还打得好。”得到球友们的鼓励,老杨于是每天下午都坚持到社区的活动场地打乒乓球。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付出自然有收获。一段时间后,杨朝忠的球技提高很快,发球、接球得心应手,旋转球、弧圈球样样精通。同时,他从不断的训练中感悟到,打乒乓球无需像打篮球、踢足球那样用力猛,均匀发力则可,同时手眼必须密切配合。
营造晚年“朋友圈”
因为多年的体育教学工作,杨朝忠炼就了一副硬朗的身板。但近些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杨朝忠仍然感到手脚的灵活度大不如从前,尤其是刚刚退休的那几年,身体还时不时地出现“状况”。
自从与乒乓球运动结下“情缘”后,杨朝忠明显感到最近一两年身体渐渐好起来,不仅腿脚有劲了,而且免疫力也增强了。杨朝忠说,这一切要归功于退休之后爱上了乒乓球运动。
打乒乓球,不仅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而且还让杨朝忠结交了不少的朋友,给自己的晚年生活营造了一个氛围和睦的朋友圈。杨朝忠回忆说,自己刚搬进阳光馨园社区时,几乎没有几个认识的人,更不要说有什么志趣相投的朋友了。“靠着这几年和大家一起打乒乓球,与球友们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让我的退休生活有了新的朋友圈。”杨朝忠感慨地说,日常生活中,谁家有什么事都能互帮互助,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虽然平淡如水,但却是真诚、快乐、和谐的。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田明霞)全国大学生创客营销实践大赛川东总决赛暨颁奖仪式近日在西科大举行,12支从预赛中晋级的团队参加了冠军角逐。决赛现场,吸引了600余名学生到场,通过网络互动还吸引了3500名学生参与...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