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华 贵州省雕“傩”非遗传承人
傩戏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以消灾祈福保平安为目的,通常戴面具进行表演。王国华和徒弟手工制作的面具供不应求,把雕“傩”做成了远近闻名的产业。
这几天,一笔300面傩面具的订单,让王国华忙得不亦乐乎。虽居大山深处,他和徒弟手工制作的面具供不应求,把雕“傩”做成了远近闻名的产业。
走进贵州省德江县枫香溪镇长征村苗族村民王国华家中,就像走进一个傩面具博物馆。
用白杨树雕刻的面具呈现出棱角分明的五官,涂上颜料的面具将傩戏角色 “演活”,凶神恶煞,抑或慈眉善目。
三十多年前,王国华是个“不务正业”的人。
傩戏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以消灾祈福保平安为目的,通常戴面具进行表演。德江是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傩戏),德江傩戏被称作中国戏剧界的 “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52岁的王国华,自幼喜爱跳傩戏和雕刻傩面具,是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1983年开始,他痴迷于雕“傩”。
一开始,妻子覃智婵非常不支持。
“农村人不做自己的产业,不下地把农活干好,天天在家东雕西刻,我从隔壁村嫁过来,家里很困难,感觉无法依靠。”她这样忆起当年。
那时,大儿子才五岁,两口子矛盾激烈。
妻子天天逼着王国华下地干活,但他的兴趣和时间都放在研究傩面具上。
让覃智婵没想到的是,当时的“不务正业”,如今成了“一番事业”。
2003年,一场有关傩文化的研讨会在德江县举行,多个国家的人士前来参会。王国华雕刻的面具让不少老外产生了兴趣。
“老外问面具卖不卖,我立马让家人拿到县城,卖了8面,得了2000块钱。”王国华说。
他用800元买了一台彩电,妻子感到很高兴。从那以后,覃智婵的观念有了改变,王国华的面具生意也逐渐红火起来。
近三年,他通过雕刻面具收入200多万元。现在家中已买了一辆小轿车、一辆商务车。
去年,王国华和几个徒弟一共雕了2000多面,卖到湖北、宁夏、四川、重庆等地,最高的每面能卖到500元。
最近,成都和深圳来了几笔订单,一共订购2000多面,这让他束手无策。他说,大单子不敢接,加班加点都做不出来。
人手不够,王国华每年还带一些贫困户的徒弟,解决部分村民就业问题。长征村村民吕昌洪曾是贫困户,在王国华手下学习,两年前就脱了贫。
在王国华的脑海中,储存了200多个面具的模样,信手拈来,随时雕刻。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不断变化,他也在不断创新。
跟着王国华学了十年的徒弟周国再,常常为师傅喜好钻研的精神所折服。“几十年不变,一天到晚都在琢磨,好像比吃饭还重要。”他说。
为了让傩文化在年轻的一代人身上继续传承发扬,王国华抽时间在镇上的八一小学给孩子们上课,教授面具雕刻。他还建起了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打算展览自己的作品。
在传习所的墙上,他写下这样一副对联:雕龙画凤漫遣文艺出妙手,模山范水尽收古物入琼楼。横批是“传承文化”。
对于傩文化的传承,他说,只要能找到一种方法和形式吸引年轻人,这些老的东西就会有“新生命”,就不用担心失传。
据新华社
□我是传承人
新闻推荐
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领导小组暨省军民融合发展推进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召开 坚持问题导向 勇于担当担责 推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不断取得新进展 王东明主持并讲话 尹力
(四川日报记者张宏平)6月15日下午,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领导小组暨省军民融合发展推进领导小组召开第五次会议。省委书记、领导小组组长王东明主持会议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领导小组副组长尹...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