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孙汉
爱是无声,除了嘘寒问暖,他们从未留下姓名;爱是陪伴,十年如一日的坚守,风雨无阻;爱是火焰,用自己的温度,重新点亮黯淡的生命。
他们是由不同的职业,相差甚远的年龄组成队伍,“与爱同行”目标却将他们紧紧凝聚在一起。扶老助残、应急抢险、救援培训……处处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就是利州区嘉陵街道上河街社区红十字志愿者服务队。
陪伴孤寡老人
“又是你们呀,快进来陪我说说话!”13日,石怀芳拉着红十字志愿者周惠兰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今年96岁的石怀芳,在五十几年前失去了唯一的儿子,老伴的离世,让这位老人承受了巨大的打击。而更痛苦的折磨是随之而来的孤独。
“这是区红十字会志愿者的一点心意。”与周惠兰同行的志愿者肩上的大米和手中的食用油让石怀芳格外高兴。因为担心老人行动困难,志愿者将米和油搬进厨房,摆放在老人顺手的地方。
满屋堆放的废弃纸盒和塑料瓶是老人生活来源的一部分,厨房内,简单的剩饭剩菜是老人的晚餐,这让周惠兰十分痛心。“石婆婆,你有什么困难一定要说,我们会尽力去帮你。生霉的东西不要吃,身体要紧!”
“我晓得,我晓得。”石婆婆说。除了每天与楼下街坊聊天,能与这群身穿红色外套的人寒暄,也是她的精神寄托。
用爱感化心灵
在嘉陵街道上河街社区,像石婆婆一样无子女、无父母、无伴侣的“三无”孤寡老人还有很多。其中,让红十字志愿者黄巧印象最深刻的是今年2月6日去世的余以慰。
余以慰是典型的“三无”老人,老人身患尘肺病。每年逢年过节,红十字志愿者都会到敬老院看望老人。“余爷爷在养病,我们自发捐款,买鱼买肉,为他改善伙食。”黄巧指着老人的照片对记者说,平时自己有空闲时间,还会拉着老人到处走走,照片里,黄巧陪着老人到刚刚建成的碧桂园散步,余以慰悠闲地坐在椅子上,脸上的笑容十分安详。
感受到温暖的余以慰,决心回报社会。为“5·12”地震捐款,并在2010年登记捐献眼角膜,2013年登记身后遗体捐献。
“老人在今年2月去世的,他的眼角膜使两人重见光明,他的遗体捐献给了华西医科大学,这或许是生命最好的延续。”黄巧说。
赠人玫瑰留有余香
除了慰问社区内孤寡老人,社区红十字志愿者还在利州区红十字会的帮助和指导下建立了“健康小屋”,屋内各类仪器免费为居民使用。“到社区来办事,我们可以顺便为你做一个身体检测,告诉你哪一项身体指标该注意了。”黄巧说。
最让服务队自豪的是他们拥有一个“红十字急救箱”。别小看这个不大的白色箱子,里面有创可贴、红花油、急救毯……
据了解,拥有这样一个“红十字急救箱”并不容易。除了车站、机场、旅游景点,其他地方基本没有。经过利州区红十字会向上级红十字会申请,使嘉陵街道上河街社区成为唯一拥有“红十字急救箱”的社区。急救箱内的物资登记册上,填满了社区内居民使用记录。
“急救培训是我们开展活动中的一大亮点。”黄巧回忆道,有一位居民告诉她,以前认为学到的救护知识离他很遥远,但他却在今年春节的时候,用这些知识救活了一个被鸡骨头噎着了的孩子。
不仅如此,前不久,四川省实施总会援建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项目现场会在广元市召开,利州区上河街社区被列为本次现场会的参观点。中国红十字会成都备灾救灾中心主任罗恒星在对上河街社区实地参观后,就上河街社区红十字工作从细节着手,以服务群众为落脚点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表示利州区红十字会这种模式值得学习和推广。
“这是整个红十字志愿者服务队的骄傲。”黄巧对记者说,赠人玫瑰,留有余香。以前大家对红十字会的认识很模糊,随着“三献”知识宣传、基础救护培训,安抚老人等活动的开展,大家对红十字会又有了新的认识。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昆明6月16日电6月15日晚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举行的全运会女排附加赛河南队对阵辽宁队比赛结束后,河南女排球星朱婷因出现严重高原反应被送往医院救治,目前她已出院,身体状态良好。河南省球...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