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樊邦平
技术名称:稻-鳅共作综合种养技术
技术概述:稻田是一个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稻田养殖是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的一种生产模式,是对陆生资源十分有效的复合利用。该模式充分利用了稻田综合资源,较单纯种稻具有明显的优势,平均亩产水产品50千克以上,单位面积稻谷可增产约10%,鱼米品质好,价值高,比单纯种植水稻效益可提高几倍甚至十几倍,综合生产效益突出。
前期准备
稻田每块养殖面积不宜太大,3亩以内为宜。水稻选择中稻或晚稻为宜,尽量避免在水稻生长季节施肥、撒药,稻田要做好防逃工程,鱼沟、鱼凼建设工程和进排水系统建设。
在放种前要进行消毒,之后便是在早中稻插秧完后放苗。
放苗也有讲究,如果田里是稻鱼同养,一般在插秧后放养鳅种,单季稻放养时间宜在第一次除草后放养;双季稻放养时间宜在晚稻插秧后放养。
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专家表示,如果是稻鳅轮作模式,则在早稻收割后,晒田3天—4天,每亩撒米糠、菜籽饼150千克,第二天施禽畜粪肥200千克。施肥后,曝晒3天—4天,使其腐烂分解。一周后,天然生物饵料比较充足时,放苗。
“鳅苗在下池前要进行严格的鱼体消毒,杀灭鳅苗体表的病原生物,并使泥鳅苗处于应激状态,分泌大量黏液,下池后能防止池中病原生物的侵袭。”省水产局推广站提醒,放养密度方面,如果鳅苗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水源条件好,饲养水平高,则可适当多放。
日常管理
泥鳅苗入田后,紧接而来的便是日常管理。
稻田养鳅的日常管理主要集中在用药、饲料投喂、防逃处理等方面。
用药方面,在兼顾泥鳅与稻谷两者的基础上,应注意少施或不施农药,尽量使用物理方法杀虫(杀虫灯等)或生物农药,严禁施剧毒农药。用药时加深水位;分批下药,切忌将农药直接投入水中,应将其喷在稻叶上,在稻叶干后,露水干前喷洒效果最好;晒田要把泥鳅赶到鱼凼,要始终保持鱼凼有水。
饲料投喂方面,一般以稻田施肥后的天然饵料为食,再适当投喂一些米糠、蚕蛹、畜禽内脏等,一天投2次,早上和傍晚各一次。
“鳅苗在下田后5天—7天不投喂饲料,之后每隔3天—4天投喂米糠、麦麸、各种饼粕粉料的混合物、配合饲料。日投喂量为田中泥鳅总重量的3%—5%;具体投喂量应结合水温的高低和泥鳅的吃食情况灵活掌握。到11月中下旬水温降低,便可减投或停止投喂。”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专家提醒,在饲养期间,还应定期将小杂鱼、动物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磨成浆投喂;饲养泥鳅的水要保持肥、活、嫩、爽,水色以黄绿色为佳,溶氧要保持2毫克/升以上。
此外,泥鳅善逃,当进排水口的防逃网片破损,或池壁崩塌有裂缝外通时,泥鳅便会随水流逃逸,甚至可以在一夜之间全部逃光。另外在下雨时,要防止溢水口堵塞,发生漫田逃鳅。
“防病方面,在高温季节应定期加注新水,换掉老水,每半月一次。当水质恶化严重时,应定期用生石灰在鱼凼鱼沟泼洒,消毒,调控水质。”内江市水产渔政局专家提醒,在田埂四周外侧应用网片、塑料薄膜等材料埋设防敌害(蛇、蛙等)设备,高度以青蛙跳不过为宜,一般为1米左右,到育苗后期在稻田上方还要架设用丝线等材料制作的防鸟网或者树立稻草人。由于泥鳅苗种比较娇嫩,出膜后游动能力很差,所以在环沟中应当布置一些水草供泥鳅苗种下塘时附着栖息,同时水草还可用以净化水质。
新闻推荐
本报讯(黄富堂)6月15日上午,翠屏区卫生计生局召开党委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传达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区属各医疗卫生计生机构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参加会议。...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