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持曹雅欣
点评嘉宾
知乎用户柯玉圆布莱克红网
友
@脉脉
@新锐大众评论员
费罗杰
李晓鹏伍少安
东方网
■委托人:一位老人
■方 式:读者来信
■话 题:我今年已经67岁了,出门坐公交总有年轻人让座,出去吃饭服务员也都格外关照,在这种情况下我也总是反复道谢,毕竟年轻人也不容易,但最近我总觉得有个别事件、个别老年人的行为给“老人”这个词儿抹了黑。像是公交车上别人不让座就打人,高铁上不让嗑瓜子儿就故意撒瓜子皮,还有碰瓷儿讹人的。有时候听到年轻人讨论这些问题总觉得很不是滋味,就好像我们年纪大了就全都爱贪小便宜、倚老卖老。其实我们确实渴望得到关注,但更希望的是得到公平看待,能不能不要给老人贴上“坏人”标签?
微观点
四川眉山市最近有一位老人跳河自杀,两位民警好意跳下水救人,不料老人先后两次勒住两人的脖子往水里按,并不断高喊:我60多岁的人了,我就是死也要拉你们年轻的垫背……
山东青岛现老年暴走团,每天6点后在机动车道上暴走健身,80余人声势浩大,伴随劲爆的音乐迈着整齐的步伐,根本不顾红绿灯以及路上车辆……
河南洛阳市某篮球场近日发生“篮球场抢地盘”事件,视频画面中,数名身穿运动服的老人,揪住一名赤裸上身的年轻小伙,一名身穿红色上衣的老年男子按住小伙头部,向其头及胸口猛打几拳……
近日频繁见报的“老年人”新闻,再度掀起“坏人变老了还是老人变坏了”的讨论。
老人“闹脾气”你能理解吗?
谁家没有老人,谁又不会变老?中国已经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亿,占总人口的比例15.5%,预计到203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人口老龄化,是“历史上未曾出现的社会现象”。面对老年人偶尔的“放飞自我”,虽然有人直指其“为老不尊”“倚老卖老”,但更多人表示理解。
■网友 @脉脉
衰老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随便想象一下,你全身的关节都被绷带包住,动一下就这里疼那里酸,别人理所应当的走路速度,你要费尽全力,气喘吁吁……更令人痛心的是,整个世界对你的看法都变了,你似乎因为衰老理所应当地被贴上顽固、落伍、倚老卖老的标签,儿女们有自己要忙的事情,无暇照料你情有可原,想要不再孤独,热热闹闹地生活起来,却发现跳个广场舞,突然变成可供嘲笑的事情。
世界对你背过脸去,仿佛你唯有静听死亡临近的足音才是正经事。这就是我们的父母正在面临的焦虑与孤独。
■网友 @新锐大众
一曲《当你老了》,让很多人心有戚戚。
这一代老人,生活极为不易,经历了年轻人无法体会的“风霜”。他们在一天天变老,不仅会遇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等现实问题,还会对转型与变化有很多不适应,会有种种的看不惯和不满,也会有一些矛盾与冲突。有的时候,老人受了委屈和伤害,另一些时候,老人又好像蛮不讲理,成了他人生活的麻烦制造者。老人身上的种种问题,与这个群体所经历的时代及所受文化教育有很大关系,也是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
换位思考,是不是应当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帮助,少一点责难,少一些炒作?
为何有老人“戾气”这么重?
“几十年前,年轻人在广场上跳交谊舞,不顾老年人的感受;如今,老年人在广场上跳广场舞,不顾年轻人的感受……仔细想想,其实不是老年人变坏了,而是,那拨坏人变老了。”这样一则段子,却引发了一些网友共鸣。当我们纷纷斥责老人们今天偶尔的“任性”,是否也该反思一下背后的原因?
■评论员 费罗杰
大妈对广场舞“情有独钟”,是老年人精神空虚和孤独的集中体现,更折射出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困境。
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出现和发展,对于老年人的赡养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和集中。一些子女在赡养老人的问题上存在误区,认为赡养老人就是每个月给老人生活费,让老人吃穿不愁、衣食无忧。然而,老年人需要的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是精神上的慰藉。老年人最害怕的是空虚和孤独,他们希望享受天伦之乐,得到家庭温暖。子女经常性的问候、探望,或是小辈儿的亲近与求教,都能让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这就要求子女们能正视老年人的精神困惑,“常回家看看”,多陪父母吃顿饭、唠唠嗑,给老人更多精神上的“关爱”。
■知乎用户 柯玉圆
曾经在上电梯的时候被一位没有排队的老爷爷推搡、怒瞪,我心里很生气。但在电梯里,我目光上上下下地扫描这位老爷爷,看着看着,突然有点同情他了。他一动不动的样子有点呆滞,脸上密密麻麻的老人斑,穿着军色外套,黑色棉裤还有布鞋,手里提着阿童木的玩具箱。很普通的一个老人,怎么戾气这么重?
我想,他们很缺乏安全感,养老制度尚不完善,而老人又是最容易受骗的群体之一,虚假广告、虚伪专家、虚拟理财产品铺天盖地砸向他们,防不胜防。或者他们的家庭并不幸福,舍不得冲自己的子女发飙,就只能转移到外人身上。
给老人贴“坏人”标签
太不妥
印度著名演员阿米尔·汗说:“尊敬长者,尊重的是他的行为,而不是年龄。”在我们调笑有老人以碰瓷儿为生、公交车上为抢座大打出手时,坚持几十年卖早餐不涨价的“早餐奶奶”、数十年如一日为孤寡老人送免费豆浆的“豆浆爷爷”,还有收废品供弃儿上学的独身老人,他们的暖心善行也一次次告诉人们,善恶从不分年龄或人群。
■评论员 李晓鹏
我很理解那些对于破坏规则的老人表达的愤怒情绪,他们实际上是在表达对所有破坏规则者的愤怒。但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分析,不是每个老人都是坏人。
在规则面前,只有守规则的人与破坏规则的人,老人就是老人,坏人就是坏人,老和坏并不能直接画等号,每件事情都有具体的原因,并不能作为标签贴到整个“老人”这个群体,个别老人的行为,不能让所有人背锅。反倒是社会管理者,应当适应不同群体的需求,尽可能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从供给侧改革着手,才能最终协调好社会上不同的利益诉求。
■知乎用户 布莱克红
我坚持认为是坏人变老了,而不是老人变坏了,别光盯着那些品行不端的看。
我有一次骑车摔得很厉害,周围人不多也不少,但只有一位老人来扶了我,还怪我骑车怎么这么不小心。所以我觉得,什么群体都是这样,有瑕疵也有美玉。所以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把负面的事说出来,诚然负面的事让人愤慨,并且更为引人关注。但是以偏概全了就难免不美。
我们需要在提到这些比如关于老人不道德现象的时候,不能给人一种老人不道德是主流的错觉。我相信和蔼可亲的老人有很多,远比不道德的多!
渲染“仇老”情绪等于制造敌对关系
浏览相关新闻,不难发现从标题开始就打上了“老人”“大爷大妈”的标签,其中似乎暗含着媒体的过度渲染,引发一次次“仇老”情绪。有人不禁发问,为什么网络上对青年人的不良行为如此宽容甚至一笑了之,而对老年人中的个别现象却大加挞伐?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青年人掌握着网络的话语权。然而,渲染“仇老”情绪,却不见得能让老人“消停”。
■东方网
其实,老年人群体和我们其他任何社会群体一样,个别人有悖道德甚至触犯法律法规的行为既正常也不代表全部,更何况我们的老年群体本身,无论是素质修养还是道德品质,都要远远优于其他各类成年人群体,不仅普遍值得尊重,尊老、敬老更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少渲染“仇老、恨老”、多传播“尊老、敬老”才是媒体应当恪守的职业准则。
网友和社会公众不必“拿针当棒槌”,渲染“仇老”对谁都没有益处,毕竟我们每个人都会变老。讨论“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这是种将严肃的社会问题娱乐化的方式,将复杂的社会现象高度简单化了,也助长了在类似新闻出现时,人们依循既定的思维模式判断所谓真相的毛病。
■评论员 伍少安
“仇老”取代“尊老”观念,没啥好处。从家庭结构变化来看,现在的老人比60年前的老人失落多了。彼时,老人们一般都掌握家庭财产的生产和分配,一系列的宗法制度保障着老人们的权威。那个年代,老年人处于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话语权顶端,其言行举足轻重,风光得很。当今的老年人,在家庭和社会中普遍处于边缘位置。现在的老年人,心理上要比60年前的老年人脆弱。除了死亡的威胁,他们还要承受人微言轻的煎熬。
不仅要看到老年人生理上的弱势,更要看到心理上的落差与无奈,所以提倡尊老爱老。对老人群体污名化甚至“仇老”,会加剧老年人的心理落差和痛苦程度,只会让老年人脾气越来越大。“仇老”有害无益,让尊老爱老的传统观念回归吧。
新闻推荐
市城管执法局努力实现城管系统发展新突破(全媒体记者田丽丹实习记者王瑞)6月15日下午,市城管执法局召开专题会议,学习传达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会议组织学习了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和...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