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是以生蚕线为经线,各种彩色熟丝线为纬线,通过通经回纬方法制造出来的精美的平纹丝织物。它有着显著的工艺特点和艺术风格,是中国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缂丝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最早起源于汉代,到了唐代才有用丝线制造的缂丝。从宋代开始,缂丝作品开始从实用品转向纯艺术品,并出现了一种以名人绘画为稿本,利用通经断纬工艺制造的汉族传统艺术珍品——缂丝画。缂丝技艺在宋代以后不断发展,到了清代,缂丝业中心已移至苏州,采用缂丝法临摹的名人书画,工艺精湛、形象逼真。古代,苏州缂丝画也与杭州丝织画、永春纸织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家织”。即使到了现在,缂丝画仍然是高级工艺品。
芜湖市博物馆藏有一幅清代苏州造的缂丝画——麻姑献寿图。该幅缂丝画长175厘米, 宽96厘米。画幅中,麻姑为美丽女神仙,面容姣好,人物神态平静、从容稳重。衣着华丽,富有动感,仙气十足。左侧伴有仙禽。麻姑直身托篮子作贡献状,篮内有仙桃,仙草及美酒。整体人物栩栩如生,体现了画家不凡的绘画功底,更体现了高超的缂丝工艺特点和艺术风格。麻姑是神话人物,她的发祥地及修道成仙之所,历代道教典籍中记载也不仅相同,其中影响最大的,并且得到广泛认同的,是江西建昌府的麻姑山。中国不少地方民间绘画和工艺品中,多有麻姑形象出现,“麻姑献寿”是传统绘画特别是民间年画的常见题材。传说农历三月三日,是王母娘娘寿辰。每到寿辰日,王母娘娘都要宴请众仙。各路神仙,四海龙王,及天上仙女都要赶去昆仑山上为她祝寿。麻姑在绛珠河畔以灵芝酿酒为贺礼,与百花、牡丹、海棠、芍药四位花仙子一同为王母祝寿。麻姑是一位十分长寿的女仙人,传说麻姑曾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且“麻姑献寿”在各个阶层中广泛流传,是妇孺皆知的神话故事,因而常被用来为年长的女性祝寿。 何钰婧
新闻推荐
作者简介林梅,四川乐山人。有数篇作品在《星星》《四川文学》《中外文艺》《成都晚报》《三江潮》《乐山日报》等国家、省市级刊物发表。春回大地鸟语荡漾诉说着春回大地蠢蠢欲动的心在蜿蜒的乡径...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