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超丘鹬早上刚收拾完办公室的卫生,就听到窗玻璃上“砰”的一声巨响,根据经验,又是一只鸟撞在玻璃上了,而且这只鸟还不算小。
跑到窗外一看,果然有一只鸟仰面朝天晕在地上,它身体短粗,个头比鸽子略小一点,腿短,但爪子很长,像是常在水边跑来跑去的涉禽类的爪子。喙又长又直,也与涉禽相像。身上是黄褐色带斑纹的羽毛,并散有锈色红斑,头顶有两道略带白色的横纹,显得非常醒目。这种鸟我是第一次见到,经上网查询,确定此鸟名为丘鹬,属鹳形目鹬科丘鹬属鸟类,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鹬是近亲,的确是一种中小型涉禽,但并不在水边生活,而是栖息于潮湿稠密林地,为夜行性的森林鸟。白天隐伏于林中,靠身体的保护色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只有遇到危险时才被迫从地上惊起,飞行时显得笨重,身子摇晃不定,像喝醉了酒一样,常常只飞很短距离就又落入地上草丛或灌丛中隐伏不出。夜晚到附近的湖畔、河边、稻田和沼泽地里觅食,用长嘴插入潮湿泥土中,并摆动头部,探寻蠕虫、蚯蚓和昆虫幼虫,也可以直接在地面啄食。有时也食植物根、浆果和种子。
丘鹬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东北、新疆、四川及甘肃南部等地繁殖,迁徙时各地可见,黄县(今龙口)一带也在它的迁徙路线上。这只撞在玻璃上的丘鹬应该也是在向南迁徙的途中,经历了一晚上的飞行,刚想在林子里眯一觉,就被人或猫惊起,晕晕乎乎就撞在玻璃上了。我把它放在办公桌上,它身子歪歪斜斜的,站都站不稳,明显有点脑震荡后遗症。院子里有几只猫,整天窥伺着各种鸟类,为安全起见,我找来一个笼子,把这只丘鹬放进去,又从水塘里摸来几只螺蛳,放在它面前。按资料上说,这是它喜欢的食物,但它却看也不看。傍中午的时候,丘鹬似乎恢复了元气,在笼子里扑腾起来,想要挣脱牢笼,我把笼子拿到外面草地上,把它放了出来,它没有飞,而是钻到附近的冬青下面,过了一会儿,我走近去,它“扑棱”一声飞走了,飞到了松林深处。
据说,丘鹬常单独生活,不喜集群,也很少鸣叫。确实,从始至终,我没听到这只鸟叫过一声。它有一种孤独的气质。虎斑地鸫在那次丘鹬撞晕之前,还有一次更加惨烈的撞击事件发生。大约相隔有两周的时间吧,一天下午快要下班的时候,听到办公室外面连廊上“砰”一声巨响,跑出去一看,有一只中型鸟躺在草地上,脖子撞断了,血从鼻孔和嘴里冒出来。这是我从没见过的一种怪鸟,背部是带有橄榄绿的黄褐色,满布黑色鱼鳞状斑纹,腹部浅白色,除颏、喉和腹中部外,亦具黑色鳞状斑,用黄县话来形容,整个就像个“花拉豹儿”,全身都是斑斑点点的。
我把死去的鸟拍了照片,发到QQ和微信群里,大撒英雄帖,希望有人能认识这种鸟,毕竟它都死在这里了,如果连个名字也不知道,那就真的成了孤魂野鬼了。消息发出去好多天,一直没有反馈,就在我已经不抱希望之时,有个外地的网友弱弱地说了声:“有可能是虎斑地鸫吧?”我如获至宝,打开度娘和照片进行比对,果然是它!作为雀形目鹟科地鸫属鸟类,虎斑地鸫是鸫类中最大的一种,体长可达三十厘米,体重三四两,主要栖息于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尤以溪谷、河流两岸和地势低洼的密林中较常见。营地栖生活,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胆怯,见人即飞,多贴着地面在林下飞行,也能在地上迅速跳行,喜欢在灌木丛或林下落叶层中觅食。捕食鞘翅目、直翅目昆虫和鳞翅目幼虫,因其主食有害昆虫,对农林有益,故为益鸟。此外它也吃少量果实、种子和嫩叶等植物性食物。
虎斑地鸫遍布欧亚大陆,国内繁殖地位于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吉林长白山等地,越冬地在华南和西南一带,迁徙期间经过辽宁、河北、山东、河南等地,黄县一带也处在它的迁徙路线上。这只撞断脖子的虎斑地鸫应该是在南迁的途中,却被一片儿玻璃终止了它的行程。我把这只虎斑地鸫埋在一株树下,待到来年枝繁叶茂时,便是对它最好的纪念。
附带说一下,虎斑地鸫这个名字有点名不副实,老虎身上是一道道竖的条纹,而虎斑地鸫身上满是鳞状斑,与虎纹不搭界,如果称其为豹斑地鸫倒是勉强可以。
新闻推荐
(石瑜飞记者王天雨)为推进《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助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先进制造强省建设,10月27日至31日,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省政协经济委”)联合举...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