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狄马加、阿来、张新泉等名家点赞——“《草堂》读诗会暨第三代诗歌代表人物尚仲敏诗歌诵读会”今日下午2点省图书馆举行 尚仲敏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摄影 谭曦
一个诗人在创作上的成绩,可以从他在同行群体的口碑中看出。“重建放逐的诗意——《草堂》读诗会暨第三代诗歌代
表人物尚仲敏诗歌诵读会”将于今天下午2:00,在四川省图书馆二楼学术报告厅举行。在此之前,包括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著名诗人吉狄马加等在内的诗人,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均表达了他们对尚仲敏诗歌以及其所倡导的“口语诗”的阅读心得、评论看法。本次诗会由《草堂》诗刊、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四川省图书馆联合主办,成都市朗诵艺术家协会给予大力支持。封面新闻将对之进行全程直播。届时,四川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阿来,四川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侯志明,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成都市文联主席、《草堂》诗刊主编梁平,以及潘洗尘、李明政、李海洲、曹纪祖、喻言、熊焱、刘泽球、龚静染等川渝几十位诗人作家,都将亲临现场助阵。
吉狄马加:他内心过着诗意的生活
作为从四川大凉山走出的诗人,吉狄马加曾经在四川工作、生活多年,这让他在四川结交不少诗友。其中一位就是尚仲敏。吉狄马加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对尚仲敏的诗歌作了一番深刻诚恳的剖析和评价,“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的那一批诗人群体中,尚仲敏是属于非常有个性的代表性人物。他对诗歌的语言、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实验,取得不俗的成绩。作为‘大学生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尚仲敏至今依然保持这种诗歌上的前卫性。而且,这种前卫性,对语言的实验性,并不是写得让谁也看不懂,而是保持通俗简单又不失品质的风格上。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来,尚仲敏脚踏实地做自己的生意,很少在诗歌圈公众场合露面,也很少发声。但我知道,他其实一直保持一个诗人的本质状态,内心过着诗意的生活。”对于此次即将举办的尚仲敏诗歌诵读会,吉狄马加也给予肯定和点赞,“这将有助于更多的大众读者深入了解尚仲敏的诗歌,以及他的诗歌理念。”
四川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阿来在受邀参加此次朗诵会时,欣然答应的同时也表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就读到尚仲敏的诗,“印象很深。所以这次我也非常期待在朗诵会上,重温难忘的诗歌记忆。”不光写小说,同时也写诗的阿来,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自己对诗歌的爱好,透露自己一直没有停止对诗歌的阅读和欣赏。阿来也表示,他也将在此次朗诵会上,分享自己对尚仲敏诗作以及诗歌的整体看法。
张新泉:他将口语诗写出艺术性
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奖诗人张新泉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就透露,自己对尚仲敏其人其诗的关注很久了,“他早期写出《卡尔·马克思》的时候,我就非常注意他了。当时的主流诗歌刊物,对他这一类型的诗作,都不怎么注意。但作为个人,作为读者,我对他的诗是一直关注着的。”
每逢遇到写得特别精彩的诗,张新泉都会将之抄写到自己的抄诗本上,其中就抄写过尚仲敏的很多首诗,“我一直不掩饰对尚仲敏诗歌的喜爱。他的很多诗,语言口语化,角度新颖,让人过目难忘。他写得接地气,选材多关注常人的生活、见闻。靠独特的观察、思考视角来完成诗意。尚仲敏将口语诗写得很地道,写出艺术性,这是很不容易的。采用日常口语语言写作,不借助书面语言,很少用形容词,不动用诗歌写作上常用的手段,工具比较简单,同时要表达出艺术性,这是很有难度的。很多人误以为口语诗很好写,但一旦去写会发现,要么还是需要借助书面的语言去完成,要么就写不出艺术性,沦为口水诗。”
在张新泉看来,“在口语诗的写作上,尚仲敏不是唯一的。但尚仲敏是这么多年一直坚持纯粹的口语诗创作、被公认取得成绩、为口语诗起到正名作用的,为数不多的诗人中的一位。我认为,只要有尚仲敏和他的诗在,口语诗就永远不会完全成为口水诗。”提到尚仲敏的诗作,张新泉好些都能脱口而出,不少作品都能背诵。
李亚伟:他的诗始终如一又新意勃发
口语诗因对日常语言的看重,遭致不少误解。对诗坛观察很深的张新泉认为,“不管采取什么语言,口语还是书面语,诗首先必须是诗。口语诗,被认为是反抒情,其实它也抒情,只是不是一般的抒情。口语诗采用日常口语写作,但其口语是经过思考,被诗意照耀过的口语。中国新诗发展100年,出现了各式诗歌写法,我们应有足够宽阔的视野,欣赏不同写作方法的优点。口语诗就是看到生活中诗意的因素,然后用别致的诗意语言写出来,告诉别人,不装腔作势、不装神弄鬼。因此,我也常常将口语诗比喻为‘不化妆的写作\’。”
作为尚仲敏的诗坛好友,李亚伟远在云南,将无法出席今天的诗会,但他也特意写了一段文字,表达自己对尚仲敏诗歌的欣赏,“诗歌是先锋的事业,一首诗要成为经典,它必须是那个时代具有先锋特质的人创作出来的。它必须要有所处时代的生活轨迹,必须在新的语言体系里具备看见、发现、说出等先锋品质——当然还要有深度和水平。尚仲敏的诗歌创作贯穿了中国当代诗歌实验阶段的各个主要场景,是大学生诗派、第三代诗歌现场创新和口语诗歌的重要文本。他的创作手法始终如一却又新意勃发。”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婷)昨(2)日,记者从市文明办获悉,2017年度四川省志愿服务评选活动从即日起将在四川志愿服务网(www.sczyfw.org)和“四川志愿”官方微信号同步开启网络投票通道,泸州市入围2个志愿服务项目、2...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