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疗法
绘画疗法
舞蹈疗法
教患者使用电脑
一间约20多平方米的“乐器店”内,一群人围成一圈在尽情击鼓,他们脚踏激昂的鼓点,体验着“久违”的乐趣;隔壁的“厨房”里,一位大哥正在大展厨艺;计算机室,两男子正利用电脑与朋友热聊……不同的“职业人群”正在学习各种技巧。走进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新运行的精神科“日间病房”,仿佛置身于一个功能完善的社区内,配合疾病治疗而开展的精神康复活动正帮助患者走出心理阴霾,重新建立工作和生活的信心与能力。
□王春蓉周为彭应君彭雪文/图
创新探索向社区平稳过渡康复体系
“来,把装有重要东西的包寄存到柜子里,点击这里,找到柜子,像这样把东西放进去。记得‘下班\’的时候凭打印纸条在这里拿哦。”在康复护士的指导下,29岁的精神康复患者刘某完成了一系列模拟超市存放物品的操作。
当天,刘某想为自己做份好吃的番茄煎蛋面。在护士的指导下,他完成了白菜、西红柿、面条等食材的采购,美滋滋地回到厨艺室,从清洗择菜到把面条盛到碗里,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喜不自胜。在家居式休息间稍作休息,刘某又和其他病友们一起打击鼓乐、跳舞,还在电脑上与朋友交流……17时许,刘某在储存柜前取了包便由家属接他“下班”回家。
刘某曾是一名重症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长时间的治疗,病情稳定后,转入精神康复科日间病房。对刘某的训练是他的康复医生根据其病情及兴趣爱好拟定康复计划和目标。在精神康复护士和经过严格培训的志愿者协助下对其进行专业康复训练,希望达到最佳康复效果。精神科日间病房又称日间留院治疗,是一种新型的帮助精神患者向社区康复平稳过渡的医疗服务形式。进入日间病房的康复患者过着类似“上班族”的生活:和正常人一样,白天到日间病房参加康复活动,晚上及节假日可以回到家中与家人在一起。
在精神康复科日间病房内,娱疗室、个案管理室、作业治疗室、艺术治疗室、阅读治疗室、厨艺训练室及模拟家居训练室、计算机辅助认知矫正治疗室等多个治疗区域一应俱全,“这样精心打造的环境,正是为了让精神障碍患者在近似于正常生活的环境中进一步得到康复治疗,从而促进他们回归社会,过上正常的生活。”精神康复科主任周为表示。
“三康复”助力患者回归正常生活
严重的精神病患者往往住院周期较长,这会给患者家庭带来较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很多患者出院后回到家中又无法适应社区生活。
为了帮助患者达到“全程康复、全面康复、全人康复”的目的,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精神康复科在借鉴国内外同行经验后开设了精神科日间病房,这样既有助于缩短患者无效住院时间,又能充分提高病床周转率,同时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据了解,目前该院精神科日间病房仅适用于绵阳市城镇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参保患者,收治病种包括国家卫计委纳入管理的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六种重性精神疾病,主要针对经过精神病急性期正规治疗后病情缓解,在回归社会前还需进一步康复治疗的患者。“为了确保患者安全,日间病房只收治病种单一,无其它并发症、生活能自理、院外轻度发作、不需监护住院治疗的患者。”周为说。“若患者病情恶化,应立即终止日间病房治疗,转入住院监护治疗。”
为了让更多力量参与帮助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科室还面向院内及社会招募有音乐、舞蹈、瑜伽、书法、绘画、手工艺制作等特长的志愿者,对他们进行培训及规范化管理。通过日间病房的康复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建立个人生活目标、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增强个人独立生活能力、增加解决问题的技巧与能力、训练自我认识及人际互动学习、培养兴趣及发掘个人潜力,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日间病房自11月23日投入试运行后,受到病患及家属的交口称赞。
据了解,2015年以来,借力绵阳被列入国家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城市,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在精神患者住院治疗及康复训练等多个领域开展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并将其贯穿于患者住院始末,从而使患者的治疗达到良好效果,众多急重症精神障碍患者在经过康复治疗后,最终回归社区,有的甚至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
新闻推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