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心扉时我有一种探索精神,觉得到达一处,应该品尝当地的特色菜品,这样才与一个地方的人情、文化和老百姓更接近,不然就是旅行的缺失。
我在平遥的“吃”是从街头摆摊处开始。那时一个人,头脑中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计划,只在街边随意行走,烤红薯的香味儿传来时才觉得肚子饿了。这是在平遥的第一餐。我觉得烤红薯没什么特色和技术含量,走遍大江南北一个味道,耙软香甜就好。新奇的是烤红薯的器具,与素日见过的不同。四川的烤红薯多放置在大铁桶里,桶内置炭火,红薯围铁桶壁摆放一圈,桶上置盖,烤好的红薯放盖上供客人挑选。平遥的红薯装在一个大型的箱子里,箱壁上有很多整齐排列的小圆孔,一个红薯占一个圆孔,看着更干净,却没有大桶来的热闹,至于味道,烤红薯的味道,千年不变。
“咱们买点啥?”每天早上到固定的地方吃早餐时,店主总是热情相问,这问候妥妥的,仿佛一家人。这是一家卖早点的苍蝇馆子,门口几张桌子围成T字形,油锅、蒸笼置桌案空隙处。桌案置面板,面板上搁着揉好的面。蒸笼冒着热气,油锅有些冷清。小店是顺房屋外墙搭起来的一小溜偏房,三四米宽,靠墙,顺放几张桌凳。人得侧着身子垫着脚,提胸收臀,减少空间,才能过。店里有炉子,炉子上的铁皮烟囱银光发亮,顺天花板的壁角延伸至屋外。清晨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户,会在墙壁上留下淡淡的影子。这是平遥最普通的早点铺子,经营平遥的特色早点:泡泡油糕、祖传捞豆腐、油茶、油饼、馄饨汤、葱花烙饼等。油茶,像南方的炒面,更稀一些,里面有花生芝麻葡萄干。泡泡油糕和我们的油团类似,馄饨汤即南方的抄手。小店份量殷实,早餐味道也好,只各类吃食都带有平遥的特点,偏咸。
环境好一点儿的是天元奎饭店。大红灯笼上一律映着“天元奎”几个大字,从屋外一直挂到屋里。桌椅是厚重的木头,树木的纹理清晰可见。装饰则民族风,用的大红大绿的搭配。椅垫若是大红为底,抱枕必是绿色为底,都印着绿色或红色的饱满的牡丹,突出富贵吉祥的主题。桌上摆放着上了釉的几叠土碗,茶杯大小的酒瓮里盛着盐。铜火锅的锅子摆在桌边,看着不经意却透出一种精致。空地摆放绿植,临街的窗均是落地窗,店里店外清清楚楚。这里也经营平遥的特色小吃,平遥牛肉、碗托、擦讫蝌等。与别的店不同的是服务周到、热情。服务员都很闲适,和客人拉拉家常,介绍一下平遥的风俗民情。店内有几只胖胖的猫,自来熟,喜欢依人而卧,让人抚摸,挠痒痒,让人有“家”的感觉。
平遥的吃食以面为主,街边的小吃中由面做出的各种饼居多。石头饼、小米月饼、手工月饼、烧饼等,就在几案上放着。石头饼小小圆圆薄薄,一两毫米厚,做成凹凸状,吃起来有石头的坚硬,是一种凝重的脆,可品出面粉的麦香。手工月饼则是由小米面粉加油揉成面团,里面加红糖和芝麻,再擀成薄饼,用饼模子压成花纹,放饼铛里烙熟。这饼香、甜、脆。这种脆,轻而薄,轻轻一咬就裂开,里面中空,入口即散,让人留恋。平遥的面食有时让人产生一种尴尬,它是主食呢还是菜呢?这种尴尬只外地人品尝得到。点一份牛肉麻花碗托(碗托的做法像四川凉粉的做法),以为是主食,按照四川人的吃法,旁边应有一碗面汤。在平遥,碗托就是碗托,一盘端上来,白白绿绿黄黄,色相不错,味道还好,但无辅助搭配,询问店家,推荐了小米粥。于是碗托变成了菜,这种吃法让人摸不清头脑。莜面栲栳栳也是,一个个被捏成圆桶状的栲栳栳站在蒸格里,旁放一碗佐料,蘸着佐料吃。还是同样的问题,这是主食呢还是菜呢?当地人解释说,可以当主食,也可以当菜。平遥土地贫瘠,物产不丰富,以面为主。当地人勤劳,不奢华。面食做出来,是主食。有时家里吃得好些,多做几样,碗托就成了菜。这般解释化解了尴尬,否则到平遥,经常守着一盘菜吃,想想就觉别扭。
平遥的吃食中,羊肉铜火锅、鸡肉汤锅味道也不错,做法同川内相仿。不同处是铜火锅里明目张胆地放一勺油辣椒,让人目瞪口呆。山西的辣椒就到了如此张扬的地步。不过冬天,坐在暖暖的室内,看屋外北风吹得高高荡起的灯笼,吃着铜火锅,一股惬意自然涌现,好日子也就如此了。
新闻推荐
(全媒体记者蒋亮)1月26日,四川飞亚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举行庆典盛会,庆祝公司成立50周年。当天,四川飞亚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彩旗飞扬,人声鼎沸。来自四面八方的嘉宾齐聚飞亚公司,庆祝飞亚动力科技股...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