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表叔的老家在万源板桥乡最偏远的大山里,那一线绵延的高山就是川陕分界线,山的南面是四川,北面就是陕西省。
幸福表叔的名字就叫幸福。上世纪六十年代,父亲50岁、母亲40多岁才生了他,老来得独子,所以给他取名幸福。幸福表叔年轻时是乡里为数不多的几个高中生之一。他常常说自己是“混”得最差的,因为他的同学几乎都当了干部或者教师,唯独他年过五十依然只是一名打工仔。
其实,命运之神几十年也不是没有给过他机会,只是他每次总会与机会擦肩而过。他错过了成为乡政府广播员、代课教师的机遇,也做过开杂货店、种药材的尝试。上世纪九十年代,他终于当了村民小组长,但后来因为超生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主动辞了职。
就这样,幸福表叔几十年的光阴似乎总也没奔出个样。但是熟悉了解他的人却都佩服他,这源于他花了几十年干的两件事:一件事就是培养了3个大学生(其中两个研究生);第二件事是30年间他修了三次新房子。他的修房史就是川东农村半个世纪的民居变迁史。
幸福表叔毕业回家时,父亲留给他的是一套土木结构的陈旧瓦房,靠外侧的木楼楼上住人,楼下是猪圈,年代久远,木楼摇摇欲坠。幸福表叔结婚的时候,为了准备婚房,找人帮忙从山里砍来木棒撑住墙面,才勉强支撑房屋不倒。
幸福表叔对这样的居住条件是不满意的,婚后第一件事就是修新房。他在挨着老房子的空地上修起了两间新房,从山下背回来水泥和河沙,把旧屋的其中两间地板硬化,又把窗框木头刷上红色油漆,窗芯安上玻璃,一时成为全村最洋气的房子。这是1988年的事。
三年之后,外侧的木楼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危楼,已有两个孩子一家六口的幸福表叔觉得家里的房子不够住了,他又一次打起了修新房的主意:拆掉木楼和猪圈,加上楼下的自留地,开辟了足足有600多个平方米的地基,开始修建他的第二套新房子。
二十几岁的年纪说干就干,他邀请了十里八乡能请到的最好的木匠、泥瓦匠和石匠,找亲戚朋友或借或买准备了粗壮漂亮的木头,请工人烧制了新房需要的全部砖头和瓦片,请马队从山下驼来了水泥。足足花了大半年时间准备材料,又花了一年多时间修建,一座带院落的砖木结构新房建成了。
经过改良的高大开阔的砖木结构瓦屋十分气派,堂屋、正房、转房、晒楼一应俱全,全实木楼板,二楼可以作为宽大的储粮仓库。整栋房子透着原木的清香,红砖砌的面墙配上玻璃窗、铁栏杆,屋里宽敞明亮。宽阔的街沿加上更加宽阔的院坝,成为大山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幸福表叔家的房子成了全村最气派的“豪宅”。那是1993年左右的事。
转眼跨入新世纪,幸福表叔的三个孩子一个个离开大山上了大学,并在城里参加工作安了家,有了各自的新房。幸福表叔一直在外打工,妻子在城里儿女家照顾老母亲,老家的大房子交给了一把大锁。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高山移民政策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邻居进了城或是搬到了山下国道边居住。五十多岁的幸福表叔,对大山的依恋让他又一次“冲动”,在山下马路边买来一处地基,修起了他人生中的第三套新房。
这一次,机械化取代了人工,钢筋混凝土代替了木头砖瓦,不到两个月,宽敞明亮的新房拔地而起。2017年的春节,幸福表叔搬进了他的第四代新家,子女到齐四代同堂在新家为他的母亲举办了九十大寿。幸福表叔对他的子女们说:“是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让你们跳出了农门,让我们一直住新房啊!”
看来,不是幸福表叔名字取得巧,是他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邱燕
新闻推荐
出生于1986年的蔡磊,有着兼具个性与踏实的特质。与“消防战斗员”这个称呼似乎有些不相称的是,从四川师范大学设计专业毕业...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