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光路
乞丐,四川人又称为游民、讨口子、叫化子、要饭的。乞丐以四川方言宣称:我们“穿的千家衣,吃的万家谷。盖的肚囊皮,睡的背脊骨!”
晚清后成都有多少乞丐?史料记载有两万多。乞丐这么多,讨口变得也艰难,于是就有了巧讨、苦讨,艺讨、恶讨种种门类。
一个姓李的年轻乞丐,在走马街口找了个瞎老太婆当妈,每天“背妈讨口”。“李孝子”沿街哀嚎:“善人菩萨,可怜我八十多岁瞎子老娘要饿死了啊!”一些乞丐则“装象”,就是装成瘸子、断手杆、生恶病的样子,用姜黄、赭石之类“秘方”乱抹装残废,变得血污狼藉……“恶讨”,即抢劫行人食品、偷盗。当然,最简单的就是当“伸手大将军”,直接讨要,但效果不佳。
“艺讨”、“苦讨”,就是如今四川曲艺品种“金钱板”的前身了(包括又叫快板书的“莲花闹”)。叫化子敲竹片子吼唱乞食,有的干脆赤身裸体拍打肉身作伴奏,叫“打肉金钱板”。
乞丐们用打油诗一般的四川方言去乞讨,场景极具“黑色幽默”,貌似喜剧实含悲痛。以下情景天天出现在成都街头:
乞丐到杂货铺唱:“出得门来甩开步,不觉到了杂货铺。日用杂货样样全,还有扫把和火钳……善人呐,给两文钱嘛!”到烟铺前唱的是:“那边没望拜这边,宝号卖的是水烟。香烟丝烟叶子烟,就是不敢卖鸦片烟……善人呐,给两文钱嘛!”没唱完,往往小伙计捏着鸡毛掸子打将出来:“你龟儿油腔滑调,快给老子滚!”
乞丐逃到点心铺又唱:“那边吓飞这边跑,点心铺有绿豆糕。鸡蛋糕米酥油糕,它总没得屋檐高!善人呐,给—文嘛……”到馆子门前又唱:“逃到这边歇一歇,老板店堂满是客。师傅的锅魁大又圆,吃上一个管一年。师傅的包子蒸得白,才生的奶娃儿吃不得……善人呐,赏点吃的嘛!”
乞丐连棺材铺也不错过,拍着胸脯作伴奏又唱起来:“走一步,又一步,不觉来到棺材铺。掌柜的棺材做得好,装起死人不得跑……善人呐,赏两文钱嘛!”
如果又要挨打,乞丐也急了,会唱得更展劲:“人不落难不伸手,今天死在你大门口。你不给钱我不走,拼个老鸹等死狗!”一边唱一边将赤条条的胸脯拍得连天响。老板气得脸红筋涨,多半赌气般扔出几文铜子,骂道:“给你龟儿算了,莫把老子气死球!”
这种社会最底层——乞丐的独有民间说唱形式,就慢慢形成了巴蜀曲艺品种:“金钱板”。乞丐是穷光蛋,捡到啥材料就敲打啥配合讨口,竹板、木板都不拘。清末又叫“打连三”,后来才有“金剑板”“三才(材)板”、“金签板”等说法,有些艺人在三块木板(或竹板)上嵌上几个铜钱,故通称“金钱板”,“艺讨”的乞丐,慢慢向“艺人”华丽转身,变成“跑滩”的“艺马子”(四川方言“海底”行活,即江湖艺人)。艺人流浪江湖,在乡镇庙宇、会馆“万年台”前的空坝子上扯个圆圈,唱一板书收一次钱,生活清苦其实仍类似乞丐。
新闻推荐
近日,四川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的《四川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8年工作要点》提出,2018年,全省...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