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古稀老人的赠杖遗俗一直延续到了明清。清代的文献中就有对玉鸠杖首的记载,例如《清高宗御制诗文集》中:“铸铜及削玉鸠首杖头为养老,汉朝制贡珍西域驰因他食葚譬,启我教民,思设曰资扶策,将留待异时。”
“十全老人”乾隆是鸠杖的拥趸,他在位时,不仅令清宫收藏了许多汉代的青铜和玉的鸠杖首,他还命工匠用玉石仿制鸠杖。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载,乾隆时期曾大量制作鸠杖,用上等白玉、碧玉,甚至将上好的玉质工艺品改制为鸠鸟做成鸠杖。
毛宪民在《清宫里的手杖》一文中,详细记载了乾隆皇帝的爱物--一根长118厘米的玉鸠杖:“杖身紫檀木质圆形,直径2.5厘米。杖首镶嵌一只乳白色玉鸠,鸟翅合拢于背,尾翅张开如扇,嘴喙紧闭,眼睛圆睁。虽雕琢纹饰不多,但形状姿态极富动感,惟妙惟肖。使用时,手心扶抓鸠背,大拇指与食指相握则恰好在鸠颈处,握感细滑无障,凉爽宜人,适宜夏日使用。”
为了打造这根趁手的鸠杖,“不差钱”的乾隆皇帝煞费苦心,亲自参与设计。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清代古玉收藏之风盛行,尤以乾隆帝为甚。特别是乾隆晚年,大发好古之兴,不仅广为搜罗古玉,还命玉匠制作仿古玉。他嗜古玩玉的个人癖好,直接导致了玉器行业的灾难,他称之为“玉厄”,并作诗批判“玉厄疾其俗样深”。乾隆四十年,“玉厄”之风愈演愈烈,从题材庸俗、偷工减料到繁冗炫技,令玉器市场乌烟瘴气。
这件玉鸠杖正是乾隆为修正“玉厄”乱象而提出“仿古”的因应之道,以《西清古鉴》卷三十八页二十五收录之“汉鸠首杖头”为蓝本,命宫廷工匠悉心打造的一件玉器。
乾隆皇帝八旬寿诞时,有大臣献上的寿联就引用了鸠杖作典:“鸠杖作朋春宴饫,莺衣呈舞嘏词新”。所以民间给老人做寿时,也有“坐看溪云忘岁月,笑扶鸠杖话桑麻”的寿联。
为何从刘邦到乾隆,都对鸠杖情有独钟,要在王杖上装饰鸠鸟呢?除了前文提及鸠鸟令刘邦化险为夷的传说,四川博物院文博副研究员何先红还有几种推测。
我国的崇鸠观念由来已久,古人视鸠为春鸟、善鸟,象征着生命和慈祥。周代就有“献鸠养老”的风俗,《周礼·罗氏》记载,国家专设罗氏(主管捕捉飞禽的官员),“中春罗春鸟,献鸠以养国老。”
《后汉书·礼仪志》记载:“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也就是说持杖在手,时时防噎,以保长寿之意。
此外,从说文解字的角度而言,“鸠”与“九”同音,而“九”乃数之极,又称天数,象征极高极深极多极长极大极广,按《易经》之说具有“吉祥”之意,蕴藏着对老人“寿元无量”的美好祝愿。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曾洁
新闻推荐
华帝“退款门”对川企有何借鉴?专家:“心跳”营销不如诚信经营
华帝“退款门”对川企有何借鉴?黄涛刘璐世界杯结束了,但华帝公司深陷“退款门”的营销似乎远远没有结束。相对于79...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