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中办印发《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后,各地整治成效如何?
□新华社记者 吴文诩向定杰 余贤红
岁末年初,又到了各类检查评比、总结汇报、传达部署的关键时期。记者近日在四川、贵州、江西等地采访了解到,各地采取系列“减负”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改进作风永远在路上,受访干部呼吁建立长效机制,让大家把更多时间用在干实事、出实绩上来。
22个工作总结合并为1份走访贫困户的时间更多了
接到记者电话时,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金山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杨晓利和同事正迎着凛冽的寒风,查看新修的水泥路。她说,虽然天气较冷,但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心里暖和。
杨晓利说,按照以往要求,她所在的乡镇纪委除了一份年终总结外,其余每项工作还必须有一份年度总结,涉及案件查处、信访工作等多方面。“今年有了新规定,报送给区纪委监委机关各单位的半年、全年等22项工作总结,全部合并为一份。”
同样感受到“减负”的还有江西省庐山市蛟塘镇副镇长周孙斌。他介绍,过去由于填表报数多,经常困在办公室。随着不必要的检查逐渐精简,现在一个星期能够去贫困户家一两次。
2018年10月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 《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明确,要严格控制总量和频次,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原则上每年搞1次综合性督查检查考核,同类事项可合并进行,涉及多部门的联合组团下去,防止重复扎堆、层层加码,不能兴师动众,动辄对着县乡村和厂矿企业学校,影响地方和基层的正常工作。
招专人整材料“留痕”村干部忙于接待像“演戏”
记者采访发现,各地积极采取措施为基层 “减负”的同时,仍有一些乡镇街道、村居社区,为了达到全程痕迹、应付各类检查,专门招聘人员从事资料收集、归纳工作。
“面上的督查检查少了,干部实际负担仍然挺重。”西部某省一位乡镇党委书记表示,最近正在做贫困户“四卡合一”工作,即要把政策明白卡、贫困户基本信息卡、帮扶工作记录卡、贫困户收益卡合并到一本手册,以前贴在贫困户家外墙上的标识牌也要更新。“每一次调整,都涉及到资料。”
西南某省一位村支书表示,现在最烦的就是 “痕迹管理”,什么都要拍照、归档。村委会总共7人,其中招的4名大学生主要负责整材料,一年用坏2台打印机。
除了整理材料让基层干部烦恼之外,一些“示范点”的接待考察、检查过多过滥也有待规范。“像走马灯一样,有时候一天就要接待五六拨。”一名乡镇党委书记坦言,基层干部群众对此形象地比喻说像登台演戏。
整改没有“休止符”盼长效机制遏制“回潮”
受访干部表示,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顽疾,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拿出更务实的举措打好“攻坚战”,更要一以贯之打好“持久战”。
——出台制度规定,压缩弹性空间。如贵州曾实施为期15天的“无会期”,省委省政府不召开重大会议,不开展重大活动,省直有关部门也不召开让市县参加的专题性会议,集中精力聚焦脱贫攻坚。
——管住关键少数,建立负面清单。不少干部认为,之所以基层工作会陷入形式主义,部分是上级部门的官僚主义、层层“甩锅”所致。记者了解到,《贵州省2018年度贫困县专项评估检查工作方案》指出,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机制,凡出现超标准接待、做展板、拉横幅、收受土特产等加重基层负担行为的,将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
——激励干事创业,完善容错问责。基层情况千差万别、各不一样,作为“最后一公里”的执行者,要勇于探索、敢于担当,积极干事创业。一些干部提出,要给干部干事创业创造更宽容的环境,不能过度依赖问责来推动工作,应完善相关体制机制,让容错纠错机制落地,为基层干部创业干事 “撑腰鼓劲”。
(据新华社北京1月3日电)
新闻推荐
(记者易陟)记者从省人社厅获悉,1月1日起,四川省实施《关于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按照“效益增...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