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仪式现场
试戴火灾防护用具
学习心肺复苏技巧
讲解如何救助溺水儿童
为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5月11日,四川省减灾委员会、省应急管理厅在省防灾减灾教育馆举行2019年“5·12”防灾减灾日主题科普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大型主题科普宣传活动。活动现场,不少群众走进省防灾减灾教育馆参与紧急救护训练等体验活动。
如何正确救助溺水人员?
在紧急救护训练营,群众们围绕在工作人员身旁观看如何进行正确的心肺复苏术。来自永安救援队的志愿者朱春平演示并讲解了如何为溺水人员做心肺复苏。“有不少人会把溺水儿童倒过来,头朝下倒水,这种救助方法是错误的。溺水后,能进入到肺里面的水是非常有限的,大多都进入到了胃里面,这样做倒出来的基本是胃里面的水和东西,没有多大作用,反而耽误救援时机。”朱春平首先指出了救助溺水儿童的一个常见误区。
朱春平还提醒道,对溺水人员做心肺复苏和对一般的心肺复苏步骤有不同,步骤错了也会耽误救援。“一般的心肺复苏是30次胸外心脏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交替进行,而对溺水人员要先做5次人工呼吸,再做胸外心脏按压。因为溺水人员是因喉部痉挛导致窒息缺氧从而引发心跳呼吸停止,这时,供氧显得更重要。”
同时,在做人工呼吸时,施救人员的口要把被救人员的口完全包住,避免漏气。而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针对大人、儿童、婴儿各有不同。对大人,要用双手按压;对儿童一般单手按压即可;对一岁以下的婴儿,用两根手指按压即可。
63岁的成都市民刘大爷在现场认真地听完了工作人员的讲解,并观察着工作人员示范的每一个动作,还亲自实践了两次。“这个活动真的很有意义,为我们普通老百姓提供了一个获取急救知识的渠道,在发生特殊情况时,我就知道应该如何自我救助和救助他人了,这是必备的技能,我回去还要把这些方法交给我的家人……”
发生火灾时怎样正确逃生?
人群最密集的地方,是活动场地当中的两处“消防疏散逃生体验屋”,里面模拟发生火灾时的情景。
记者现场体验了四川省消防协会科普教育工作委员会搭建的逃生体验屋,“火灾发生时,往往伴随着浓烟,一般的手电筒或者是手机闪光灯的光线很难穿透浓烟,所以需要配备强光手电筒,并根据建筑物内的逃生指示牌逃生。”省消防协会科教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记者进入逃生体验屋内后,视线瞬间受阻,并且浓烟非常刺鼻。按照工作人员的指导,记者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俯身弯腰,按照安全通道指示灯的指示方向快速通过,最终从出口逃出。整个过程大致半分钟左右。
和记者一同体验的还有来自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同学们,“太震撼了,不身临其境的话永远不会明白火灾的可怕,一进入体验屋内,我就非常害怕了,里面不仅黑还有浓烟。从出口中出来的那一刹那,真的有了一种‘死里逃生’的感觉。”来自该学校的李欣睿同学在体验完之后向记者说道,“以后,我会更加注意消防安全的。”
有哪些应急用的好方法?
在活动现场,还展示了许多应急用的小物件和简单的自救互救方法。汽车中控失灵或者落水时,需要破窗而出,一个小挂件就能完成。
记者在活动现场发现了一款便携式安全逃生锤,只有钥匙挂件的大小。工作人员将一块玻璃放入塑胶袋内,将挂件一头垂直按压于玻璃,稍一用力,玻璃瞬间碎成了小颗粒。同时,揭开挂件上的盖子,将刀刃卡在安全带上横向一拉,结实的安全带就能被割开。“这款装置可以用于事故发生后破拆车窗等情况。”工作人员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也传授了市民们许多应急逃生时自救互救的方法,尤其是绳结和救助的小技巧,生活中也十分实用。在展馆的一处,工作人员也对此演示了一番。“猪蹄扣是一种越拽越紧的绳结,由坊间捆猪得名,也叫双环结。用绳头绕过被捆绑物,连绕两圈,使两绳头穿过两圈连接处,且相互交叉成十字形。”
工作人员介绍,猪蹄扣为用途非常广泛的绳结,其特点是可以随着拉力的增加而增大摩擦力,使被捆绑物不易脱落。另外一显著特点是,此结可单手操作,在攀爬等动手不便的活动中操作方便。
本报记者杨侃昕 文/图
新闻推荐
(记者李珊周圆韵实习记者刘慕秋)5月10日,在第11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四川省地震局以“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