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尹渝在工作。四川航天川南火工技术有限公司供图
□本报记者 唐子晴
现场探访
近日,省人社厅和财政厅决定对全省36名获得国家表彰的高技能人才和入围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的优胜选手累计给予130万元的奖励,四川航天川南火工技术有限公司钳工杨尹渝名列其中。作为行业创新的“领头羊”,这不是杨尹渝第一次受到表彰奖励,近日,记者对话杨尹渝,走进他的创新世界。
“快来看看我们团队一位年轻人做的三维动画。”刚见面,杨尹渝就兴奋地介绍团队的创新成果。这套三维动画代替了100多页的传统装配说明,将火工品机械零组件加工及装配任务立体展示出来。“我们找了两个不懂装配的人,一个看动画,1个多小时就完成了基本过程且没有出错,另一个看图纸说明,愣是下不了手。”杨尹渝把这称为“创新的力量”。
干了快四十年钳工的杨尹渝一直把“创新”奉为准则。他刻苦钻研,虽然已在国家重点型号产品的钳工加工技术和工模具改进上取得了多项突出创新成果,但仍不愿停下脚步。
加工、装配火箭、飞船零部件,误差毫厘之间。过去,每人每月出一件或几件废品是常事,杨尹渝却为此牵肠挂肚。通过和专家、教授进行交流,关注行业发展前沿动态,2013年,杨尹渝提出自动化生产,颠覆了行业中“火工品不可能自动化”的传统认知。面对质疑,杨尹渝坚持己见,“要想弯道超车,必须有所创新,提高产品的质量、品质和稳定性!”
经过努力,装配线已在5道工序上实现了自动化,杨尹渝班组保持着装配合格率98%、批报废率为零的水平,未出现人为质量事故。在多个型号的大型飞行试验和地面试验中,由杨尹渝及团队生产的火工品高安全、高可靠完成各项预定功能。
“所谓工匠,光做好自己的工作是不够的。”谈及“大国工匠”这个称号时,杨尹渝再次回忆。
1994年,公司临时接到一个紧急任务,但火工品的公差要求在两丝以内,也就是头发丝的十分之一,由于杨尹渝不在,团队连续奋战好几天都没有攻克难关。“后来打电话通知我必须马上回来,回来后半个小时就解决了。”杨尹渝说,这件事情让他印象深刻,“如果有一个绝技绝活,除了杨尹渝,别个都做不出来。这不是个好事情。”
2004年四川航天川南火工技术有限公司成立杨尹渝班组。杨尹渝根据各方面要求,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班组精细化管理制度。班组中除了高学历技工,还有两位“特殊”技工——他们曾是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杨尹渝把一些“绝活”传授给了他们,如今这两位也成为装配钳工中的佼佼者。
对话大师
想要成为工匠须全心全意投入
记者:您多次提到,要让火工品加工、装配自动化,甚至智能化。那么行业人才应当往什么方向发展?
杨尹渝:未来,对人才的要求一定不是单一的。他们不仅需要踏实可靠的动手能力,还需要掌握前沿技能。在我的团队中,年轻人才不仅本职工作做得好,还各自有特长。他们有的机械自动化设计比较厉害,有的擅长计算机编程。行业需要有更开放的心态,年轻人才才会有更多机会,创造更多可能。
记者:您认为现在行业人才教育方面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杨尹渝:教育需要摆脱形式化。对于职业化教育来说,纯粹理论的东西太多,很多新人还存在动手能力差的问题。人才培养应多从实际出发,以创新驱动发展,用科技全面创新。
记者:您对行业中的企业和年轻人有什么建议吗?
杨尹渝:年轻人想要成为“工匠”,甚至“大国工匠”,一定要靠自己努力。我们这个行业要想真正发挥自己的实力,就必须沉下心,全心全意投入。我们手里的产品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不能急功近利,要心怀祖国。而对企业或社会来说,应营造学技能的氛围,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
新闻推荐
“我志愿成为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律师,我保证忠实履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25...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