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
□四川何勇海
新建不到两年的“扶贫车间”,曾经热闹一时的生产景象不复存在,设备搬离、人去厂空,只留下废弃的塑料垃圾和原材料散落一地……记者在部分地区调研发现,一些“扶贫车间”不符合实际和市场规律,建设火热,运营冷清,结果长期闲置、停摆,难以带动贫困户脱贫,造成财政资金浪费,甚至变成一种形式主义扶贫。(据《新华每日电讯》5月31日报道)
“扶贫车间”是建设在贫困地区的生产车间,以吸纳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实现脱贫致富,同时解决企业招工难题。最近一两年,“扶贫车间”被许多地方视作是政府、市场、企业与贫困群众形成合力的重要扶贫模式,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但是,记者调研发现,“扶贫车间”在一些地方已沦为“扶贫之殇”,造成财政资金的巨大浪费。
部分“扶贫车间”何以建设火热,运营冷清,只开花难结果?首先要承认,一些“扶贫车间”的经营能力、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存在严重不足,再加上“扶贫车间”处于农村,交通不便,生产成本较高,莫说盈利满足不了发展和脱贫之需,甚至还存在经营困难。有的“扶贫车间”并没结合当地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地方特色,搞耳机制造、汽车配件加工等生产,这恐怕注定了行之不远。
如果说上述性质的“扶贫车间”最终闲置、停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市场大环境、企业生存法则造成的,另一些“扶贫车间”人去厂空则基本是人为所致。一方面,有的人开办“扶贫车间”,只为获取政府补贴,并无长远发展打算。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基层政府也不想长远发展“扶贫车间”,只热衷于堆积资金,制造仅供检查的扶贫“盆景”,也就会重投资、轻运营了。
市场大环境、企业生存法则造成的“扶贫车间”难以为继,可通过减少数量、壮大规模、抱团作战来化解危机。对于纯粹搞形式的“扶贫车间”,要解决的则是形式主义扶贫的问题。对这类闲置、停摆的“扶贫车间”应启动问责机制,看看是谁举办的,浪费了多少财政资金。尤其是借“扶贫车间”套取政府补贴,车间长期闲置没有生产迹象的,这种车间就沦为个别人的捞钱工具,对此类违纪违法行为及背后的腐败要坚决查处,并举一反三,完善制度措施,确保扶贫资金用到实处。
新闻推荐
三问南阳“水氢发动机”项目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孙清清 杰文津
近日,“水氢发动机在南阳下线”相关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质疑。针对公众关心的几个核心问题,“新华视点”记者实地采访...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