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至20日,省政协副主席王正荣率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以下简称“省政协文化文史学习委”)部分委员、专家学者和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工作人员赴德阳市、广元市就“四川省工业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利用情况”开展重点视察。
四川是全国工业大省,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四川省布局了一大批工业企业,这些企业大多远离城市,散落在山区。近年来,随着国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一大批老工业企业或迁离原址,或面临关、停、改组,一些有价值的工业遗产因没有得到有效保护,陆续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如何唤醒人们对工业文化的记忆,让工业遗产重新“活”起来,是视察组此行想要寻找的答案。
变“废”为“宝”
打造城市文创新名片
德阳地处成都平原腹地,因国家“三线建设”战略布局而建市,是四川第二大工业城市,有“重装之都”美誉。
作为本次视察的第一站,四川金鑫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鑫公司”)老厂区内一排排风格迥异的厂房吸引了委员们的目光。老厂区内各个时期的厂房建筑保存完好,分别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水平,也映射出整个城市工业发展的一种状态。“这里俨然就是一座‘厂房’博物馆嘛。”省政协委员王文啧啧称赞。
金鑫公司始建于1958年,是德阳市建厂最早的机械企业。除了保存完好的厂房建筑群,公司还保留了较为完整的来自美国、波兰、捷克等国家的机械加工配套设备。
“看来不单单是‘厂房’博物馆这么简单,这几乎就是一个德阳工业历史博物馆嘛。”省政协文化文史学习委副主任丁成明的一番话,引起了在场委员的共鸣。委员们认为,“三线建设”时期,一批先进的工业企业从东北、华北等地区迁至四川,曾对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代表性遗产应该得到保护与再利用。委员们建议,政府应主动承担起工业遗产保护的主要责任,以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为引擎,变“废”为“宝”,打造集文创、休闲、运动、体验于一体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加强遗产保护与利用
留住“工业精神”内核
广元市作为川东北老工业基地,有着丰富的工业遗产。视察组实地视察了利州区三堆镇原821厂、原109厂和烟波坊美食城。
在三堆镇原821厂办公生活区,一栋栋老旧的红砖厂房早已“人去楼空”,曾经创造过辉煌的老厂区没了往日的繁华。
“‘三线建设’时期,十多个工厂从全国各地搬来,在秦巴大地上扎了根,这些原来的东北人、武汉人后来都成了‘新广元人’,这其中有很多动人的故事啊!”广元市政协主席杨凯动情地说,“三线人”为广元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不应该被忘记。
省政协文化文史学习委副主任张小军建议,应通过新媒体渠道,将“三线人”的奋斗故事讲给年轻人听。省政协委员宋秋建议将厂区打造为红色文化主题体验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1984年,国家调整三线工业布局,821厂正式停产。接着,曾代表广元工业辉煌的081电子厂、东河印制公司、国营756厂等一大批企业也相继迁走或停产。由于过去人们对工业遗产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认识不足,一些具有典型性和稀缺性的工业遗存被损坏和拆除,让人惋惜。
“政府应尽快对四川省工业遗产开展全面摸底普查,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三线资料的收集整理,摸清当初建厂的来龙去脉,真正讲好‘三线故事’。”省政协文化文史学习委副主任马小彬提出,工业遗产保护,绝不能空有一副“皮囊”,更应留住“工业精神”的内核。
“这次视察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当年‘三线人’那种艰苦创业、敢于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些都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王正荣指出,此次视察对于目前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也是一次接地气的实践教育,作为政协委员,我们要站在为人民为历史负责的高度,敢于担当,加强调研,抓住四川省工业遗产特点,为四川省工业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提出金点子,为工业旅游发展探出新路子。
□侯建 本报记者 姜寒冬
新闻推荐
本报讯(范芮菱王吉南记者袁婧)9月23日,第五届四川华侨华人社团大会“新时代新侨商·新征程新作为”主题论坛在成都举行,吸引...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