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四川省教育快步向前,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近日,记者采访了四川省教育事业发展的3位亲历者、受益者、见证者,从他们的讲述中,感受教育前行的力量。,我见证: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高等教育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李言荣(四川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70年来,国家的发展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为国家的崛起培养了一大批各种类型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以四川大学为例,在校本科生从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的4200余人增长到了今天的3.7万余人,在校的硕士生也从当年的只有21人增长到了今天的2万余人,川大为新中国的建设发展培养了70多万名各类人才,产生了近百位两院院士和文化名人。过去,包括川大在内的中国高校与国外一流大学大多还是一种“师生”关系,而现在我们已从跟随、模仿别人,转变到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川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之路。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辉煌成就的一个生动体现,更充分展现着我国高校勇于为国担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面对新的时代,我们要继续为国家、为民族源源不断地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另一方面要不断创造知识、革新技术,主动服务国家战略。
教育从关注分数到关注全面发展
赖晗梅(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校长)
在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每年会花三个月的时间举行学生艺术节、巴金文化节和体育节。学校为同学们提供了展示才艺的舞台、拼搏的赛场。
每每看到孩子们在运动场上挥汗如雨,看到孩子们在舞台上落落大方,作为教育工作者,幸福感油然而生。相比我在24年前刚刚进入学校工作时,感触最深的就是社会、家长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关注,转为对孩子全方位能力的关注,而家长也经常参与到孩子的各项活动中,实现了家长与子女的共同成长。
现在的孩子生活丰富多彩,他们有机会站在国际舞台上演奏一曲《茉莉花》;有机会走出国门参与世界范围的体育竞技。在今天看来这些机会已属“常态”,而在24年之前却是凤毛麟角。
曾经的家长会后,老师被家长问得最多的就是“孩子考了多少分?”而现在,家长跟老师交流得更多的是孩子是否幸福,是否全面发展。这些变化,都是因为国家越来越富强。源于国家对青年一代素质教育重视的必然结果。
在世界舞台上畅谈“一带一路”
付子怡(西南财经大学学生会干部)
今年8月,我有幸前往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大学参加暑期学校。
在《俄罗斯的国际贸易》课程学习中,我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们介绍了由中国倡议并推动的“一带一路”建设,当谈及“一带一路”给沿线区域经济以及世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时,在座的同学们都向我表达了对于这项倡议的惊讶、肯定和赞许。
那一刻,是我亲身经历中最骄傲的一刻。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一个奋进努力的民族,让我在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国际友人中间,倍感自信。
和同学们自主筹资前往肯尼亚支教六个月,筹资并动手为泰国的一所小学修建篮球场……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关注整个世界的发展,努力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和技能,为推动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李寰 整理)
新闻推荐
漱芳斋、《四十二章经》…… 从未开放的乾隆潜邸 “重华宫”国内首秀10月1日登陆成博
小提示10月1日9时至16时迎来国庆假期出程高峰十大自驾游路线四川线进入全国前十06~07版/民生新闻...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