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为人民,我一直奔走在路上!”这是她的口头禅。她就是连续两届当选为市中区史家镇人大代表,如今又被选为省十三届人大代表的张友美。此外,她还有一个身份——市中区史家镇方田村党支部书记。
为促民生,奔走在路上
五黄六月的甜城,骄阳似火。在方田村的一段公路建设工地上,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搬砖、挑沙、抬石,挥汗如雨,瘦小的身体有着大大的能量,这个人就是张友美。
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在市中区史家镇试点以来,为大力推动代表票决项目落地落实,办好民生实事,张友美奔走在民生实事票决项目的路上。
“门前不通公路,我们只是听得到汽车喇叭叫,却看不到汽车影子,出门、回来才叫一个难哦。”每每说起公路,村民们总是愁容满面。为有效解决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张友美带领村干部走村入户,通过公示栏、微信等多种途径,广泛收集民意。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召开了6次村干部会、27次村民大会,征得村民一致同意后,成功将这段公路建设项目(一条2组的断头路和一条6组的公路连通,共计1.25公里)向上申报,并纳入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的范围。
今年4月16日,史家镇十届人大六次会议人大代表票决通过了该项目。村民的所期所盼,总算迈出了第一步。为保证项目顺利施工,张友美不厌其烦地走出去筹集资金,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筹集了筑路资金7万余元。为保证项目的进度,她亲自上阵,填田、修堡坎……与村民一同奋战在建设工地上。
“那天下午,张书记带领村组干部忙着丈量路,都已经下午两点多了还没有吃午饭。”她的付出,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为诉民意,奔走在路上
近年来,内江八中(原史家中学)由于受校园地域限制、师资人员年龄老化等影响,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生源不足,群众迫切希望通过合作办学来解决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人大代表就是要多听民声民意,为老百姓提建议,谋幸福。”张友美朴实的话中透着一份坚定。为此,她奔走在合作办学的路上。
张友美与其他镇人大代表联名提出了《关于整合内江八中教育资源、解决老百姓子女享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源的建议》。此建议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反复论证、调研,决策,今年5月,内江市翔龙中学(八中校区)正式挂牌,应着民意而生的新学校终于尘埃落定。“因为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性,农村的学生为了到城市去接受更好的教育,家长往往要筹几十万的巨资购买学区房,在经济上给家庭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这次合作办学,无论是在经济上、教育上,还是在管理孩子的精力上,都将大大减轻家庭的负担。”学生家长张磊感触颇深。
针对村(社区)干部待遇不高的问题,张友美提出了提高村(社区)干部待遇的建议;针对农村公路建设的问题,她提出了关于拓宽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来源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建议;针对妇女权益保护工作,她提出了深入基层开展法制宣传,调动妇女积极学法用法的建议……每一条建议,都是她建言献策诉民意、履职尽责善作为的有力见证。
为解民忧,奔走在路上
村特困户陈文学,其妻于2017年病故,留下了一对正在读大学和读小学的儿女,生活极其困难。“他儿子在上大学,可以勤工俭学,但是他女儿还小,不能不读书啊。”张友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四处奔波,除了为陈文学争取到低保户政策外,还帮助陈文学的女儿成功申报到了第一笔助学基金。有了她的积极申报,陈文学女儿成功领到了第一笔助学基金。同时,她还联合区侨联主席李水和,找到了一位助学侨胞,每年为其资助880~1500元学费,直至大学毕业。“张代表为我女儿和全家人的事情操碎了心,我一辈子都记得。”解决了女儿读书难的陈文学,脸上终于有了笑容。
2016年5月的一个夜晚,方田村15组村民罗友付在自家门口不慎摔伤,导致颅内出血,尾椎腰椎摔伤,伤情严重。罗友付本人是精神三级残疾,其妻和女儿也是智力残疾,一家人仅仅依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勉强度日,是村上的特困户。“我们大家都来帮罗友付一把!”张友美及时向当地政府如实反映了此事,并带头发动本村的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党员等为罗友付捐款。当她将爱心捐款送到罗友付手中时,罗友付感动得热泪盈眶。伤愈后的罗友付总是重复着这样的话,“我摔伤住院,是张友美和大家帮了我……”
为促民生、诉民意、解民忧,张友美一直奔走在路上,这是她作为一名普通人大代表的不普通的承诺。
(周昭荣 罗孝华 任寒)
新闻推荐
(上接01版)实现1.0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省内就地就近就业。人才交流方面,今年四川已选派153名干部和463名专业技术人才到浙江...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