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充晚报记者 文秀佳 文/图
“家乡美,家乡美,山美水美人最美; 果城人民跟党走,千年绸都歌声飞,观天观地南充美,美在千古城,天下人赞美......”11月30日下午,檀板和竹筷击打着竹鼓,清脆的声音徐徐响起, 一曲韵味十足的清音在南充文庙悠扬回荡。
循声望去, 只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清音传承人之一的张正玉正挺着笔直的身板站在场地中央, 她右手击竹鼓,左手击檀板,自击自唱一曲《山美水美人最美》,引来了围观群众的阵阵喝彩。
昔日繁盛 吹弹夜夜乱如麻
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唱月琴, 是四川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20世纪30年代在成都、重庆相继成立清音歌曲演唱会(或称改进会),后遂以清音命名。论其历史渊源,要上溯至宋元明年间,源自塞北江南的杂曲、调腔和小曲、戏腔, 与本土的徒歌俚调交融衍生, 有了清音早期词句及曲调的基本形态, 上世纪50年代以后才定名为“四川清音”。
清音用四川方言演唱, 流行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与农村,以及长江沿岸的水陆码头。 四川清音是由明、 清的时调小曲及四川民歌发展而成。清代中期以后,四川清音卖唱的艺人很多, 出现了“大街小巷唱月琴,茶楼旅店客盈门” 的景象。 清代吴好山在其《成都竹枝词》中写道:“名都真个极繁华,不仅炊烟廿万家。四百余条街整饬, 吹弹夜夜乱如麻”。四川清音就是在这样一种繁盛的境况中,造就出一代代的著名艺人。
漫漫学艺 清音相伴共成长
张正玉与清音的渊源要从1959年说起, 那年12岁的她考进了南充市曲艺团,师从谭金玉老师。12岁本是好玩的年纪,张正玉却凭着对清音的喜爱而全身心投入,每天早上5点起床苦练基本功,在老师的安排下还要学习花鼓、车灯等等,一年半载才能回家一次。教室里、院子里,总能看见张正玉学习清音的身影, 她不停地唱、不断地琢磨,和清音一同成长。
“以前交通不便利, 每次下乡演出时我就背着道具、被褥等徒步到演出现场。”即使这样,在张正玉的记忆里,唱清音的每分每秒都是一种享受。“清音不拘泥于舞台,表演形式灵活,随口即可演唱。我们走到哪就能唱到哪,每次有文艺宣传时我们就会下乡去宣传, 与乡亲们之间也没有距离,有时候表演完准备好的曲目,还会在乡亲们的要求下再来上两段。”张正玉说。
时间流逝 古老艺术盼传承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 走在南充的大街小巷里都能听见人们传唱清音,如今,和众多非遗一样,清音也在时间的长河中不可避免地走向尴尬。 舞台上很少可见清音露脸, 许多清音创作人也离开了这个行业。 而已过致事之年的张正玉依然在坚持,说要唱一辈子的清音。
经过60年的艺术修炼和沉淀, 退休后的张正玉把自己全部的精力献给了自己一身追求的艺术。 为了让清音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她成立了星月艺术团,带着一帮退休和待退休的姐妹们在清音的道路上努力探索。
“别看张老师今年72了,但她现在依然能唱跳一整天。” 听到别人的夸奖,张正玉微微一笑, 也正是因为对清音的热爱,让她有了坚持的动力。但清音要真正走下去,传承下去,就需要吸纳年轻一代进入清音队伍, 让他们能真切感受到古老艺术的魅力,这也是张正玉的一个心愿,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清音能够发扬光大。
新闻推荐
首届“星青年”创新创意赛 100强入围发布会 在四川文理学院举行
本报讯近日,首届“星青年”乡村振兴产业创新创业创意大赛100强入围发布会在四川文理学院莲湖校区举行,本次大赛由中国城乡...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