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阿来。(资料图片)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阿来是华西都市报真正的老朋友了!作为四川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阿来本人以及他领衔的四川作家群,是华西都市报多年来重点采访报道的对象。阿来在文学领域内的创作动态,阿来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两会上的发声,都是众多读者所关注、关心的内容。
自25年前全国第一份都市报——华西都市报诞生之日起,阿来常年持续关注、阅读,给予关爱。7年前,阿来就曾为华西都市报18岁生日送上祝贺——“祝华西都市报18周岁快乐!”
2020年1月1日,华西都市报将迎来创刊25周年暨封面新闻用户节,阿来再次送上祝福:“祝华西都市报25岁生日快乐!”同时阿来还特别提到,“祝贺封面新闻用户节!融媒体时代,华西都市报转型成功,发挥自身已有的优点。我也观察到,华西都市报的影响力范围也在扩大,原来可能影响力多集中在四川省,现在封面新闻的影响力可以蔓延至无界限的网络世界。 ”
高光时刻 彼此一路相伴
近几年,阿来在文学领域内每一个重要高光时刻,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都派记者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见证,并给予报道、记录、传播。2019年9月20日,第七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阿来凭借作品《蘑菇圈》获得中篇小说奖。2000年,年仅41岁的阿来凭借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成为茅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由此,阿来成为四川文学史上首位获得茅奖、鲁奖的作家。在颁奖典礼开始之前,华西都市报记者在文学馆大厅与阿来进行了一番简短的交流。他面带笑容,心情舒畅,“辛勤耕耘的人,得到好的收成,有预料之中的欣慰,也有得到肯定的高兴。”之后,华西都市报《宽窄巷》用4个版面深度对话这位“四者”文学名家。
201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0周年庆典,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前往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的办公室,与阿来有过一份深入的畅谈采访。他谈到自己的阅读习惯,写作计划、状态,对时代、媒介、科技变迁的观察和思考,逻辑清晰,观点独到。阿来还梳理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四川文学的成就。他如数家珍,对李劼人、沙汀、艾芜、周克芹、马识途、王火等文学前辈表达了敬意,并表达了对文学新生力量尽快成长起来的期盼,彰显出一位四川文学“掌门人”的高度责任心。
融合时代 慢是纸媒长处
作为一名著名作家,作为文化界人士,阿来对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的文化报道格外关注。在记者多次采访阿来与之进行交流的过程中,阿来多次明确表达了对华西都市报文化副刊《宽窄巷》、《当代书评》版面,以及封面新闻APP平台上的宽窄栏目的高度赞扬和好评,“四川文化深厚,多个方面值得挖掘和报道宣传。这方面的工作,我认为一直做得还不够。作为四川的媒体,华西都市报一直自觉承担着传播四川文化的责任,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我一直坚信,不管是刻在竹简上,还是呈现在电脑上,《论语》依旧是《论语》。不管是纸质的,还是电子的,或者别的形式的,只要提供不可取代的优质内容,都是未来生存、发展的‘王道’。”
对于大家都非常关注而且探讨很多的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新媒体之间的关系,阿来也有深入的思考。他认为,两者应该是各自发挥长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应该是迭代关系,而不是取代关系,最好是融合发展之路。“数字媒体的发展带来了信息获取方式的变革,给人们带来获取资讯的很大便利。与此同时,它们对传统纸媒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数字媒体的优点在时效性和跟踪热点的能力。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对‘快’和‘速度’的强调,就难免会带来一些负面的效果,比如浮光掠影,大量‘浅’信息聚集。”
阿来说,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化,是需要慢下来的,逐渐沉淀的。这恰恰也彰显出纸媒的长处了。在深挖文化领域、历久弥新方面,纸媒凸显它独有的优势。“我作为四川人,对华西都市报的存在,一直很关注。我认为,这张报纸,一直很好地发挥着纸媒独特优势的角色。比如说,面临新媒体的强势来袭,华西都市报多年来仍然坚持传承纸媒传统,每天发布文化、文学界的动态,谈论‘诗和远方’。”阿来说,作为一份面向大众的媒体,报纸肩负着传达专家学者向群众输送知识和学识的传播责任。华西都市报多年来致力于此,公益之心,值得尊重。”
为庆祝华西都市报创刊25周年,同时,感谢超千万用户对封面新闻客户端的喜爱,12月10日,“新物种·进化论华西都市报创刊25周年暨封面新闻用户节”将在成都正式启动。
此次活动将开启为期三个月的盛大用户互动活动,并向您发出诚挚的邀请:欢迎每一位老友、新朋重逢欢聚,见证我们的成长,以及新物种拔节向上的朝气。
新闻推荐
“彩绘地中海:一座古城的文明与幻想”展览亮相蓉城地中海与古蜀文明跨越时空碰撞出火花□本报记者胡斌文/图“彩绘地中海:...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