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老城门 千厮门老照片。
千厮门大桥。
在千厮门大桥上俯瞰重庆江景。
反映重庆的纪录片《城门几丈高》。
“千厮门,花包子,白雪如银”。
一个地方的富足,总是绕不开某样货物。俗谚中的花包子,棉花、棉纱、棉布也。千厮门的棉货像白银,也能换成白银。一个老城门里都是白花花的光芒,那是怎样一个故事?是不是会有一个老者,跷着二郎腿,诉说前尘往事?
千厮门曾经的富足好像没有走远,好像就是昨夜与今晨之隔,今天的人,提到千厮门,多会摇手一指,凌空于嘉陵江上的千厮门大桥,像一把竖琴,弹一支江山渔歌,亚光银灰色的桥身时尚现代,上层跑车,下层跑轻轨,通往富裕的路,这般稳健。
不知过去的人,会由衷地觉得这个城市,好新。
新,是转瞬的事情。
1 “查无此人”的千厮门曾盛极一时
千厮门曾是重庆最古老的城门之一,坊间流传的“九开八闭”的重庆老城门里,它是开门。它西面距离临江门约八百米,东边距离朝天门约五六百米,隔江与江北城相望。
何谓千厮门?
《诗经·小雅》或有证。“乃求千斯仓,万斯仓,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盖以当年重庆的城门内有贮存粮棉的千仓万仓而得名,是祈祷风调雨顺,丰收满仓之意。
但《诗经》里的原句只作斯,而不作厮,斯是一虚义,以为门名,似乎欠妥。
又,“厮”字原意指仆役之类的下层劳动者,这里是嘉陵江边最繁忙的码头之意,往来劳力纷繁,所以就取名为千厮门。
千仓也好,千人也好,总之,这里人流涌动,货运繁忙,而历史的痕迹却十分明显——
过去,来去川北的货物与旅客多在此门上下船,其千帆竞发,盛极一时。
只是,千厮门,这座城门早就“查无此人”,只有曾经的辖区今还在沿用。依稀有好事者不甘,在朝千隧道靠近嘉滨路出口的东面高处、棉花街靠江边拐弯处的外缘平地上,觅得千厮门的残垣一二,绿林之下,张望着现在和古代。
青灯枯卷,史料斑驳,千厮门也曾有瓮城,瓮门西向,城门隔江面对江北老城保定门。
2 元军围攻重庆在此撕开口子
千厮门离嘉陵江入长江处不远,因为长江水流的阻碍,这里江流较平缓,江面相对开阔,所以从军事上看,是各城门中最易于从水上进行战事的。
历史在这里,也有过血腥和激烈的一笔。
《元史》卷一百五十四记载,公元1275年,元军围攻重庆,第二年,元军将领石抹不老“乘夜袭宋军,直抵重庆城下,攻千厮门。宋军惊溃,溺死者众,生擒三十余人,获其旗帜甲仗以献。”
追溯起源,千厮门在宋朝末代就有,很可能是四川安抚制置副使兼重庆知府彭大雅所建筑的诸门之一。
时光荏苒,城门且修且败,千厮门西侧的炮台,现在也了无痕迹,而炮台内原有炮台街,相邻有书院街、响水桥街,这三条街在1943年由于城市扩建,被拓宽合并,取名为沧白路,并在路北建了“张烈士培爵纪念碑”。这是当时为了纪念两位辛亥革命的功臣——杨沧白和张培爵而修建的。
3 万户捣衣声的洗衣业时代
晚清以来,棉货业一直是重庆最典型和最重要的商业行业,而运送棉货的木船,按行帮规定,主要集中停靠在嘉陵江边的千厮门码头,为便于就近交易,棉货行帮多在棉花街一带开店经营,久而久之形成规模,因此得名,沿用至今就是“棉花街”。
这棉货产业也催生了洗衣业。
新中国成立前,农村凋敝,为求活路,大量破产农民进到城里来,没有资金,没有文化,只有做下力的活路。男人去码头下力,女人则只有洗衣。
长江奔流到海,浪花拍岸,沿江两岸的碛石上,到处都是洗衣妇,“万户捣衣声”概莫如是。
那千厮门附近的吊脚楼外,一根根晾衣竿伸出来,五颜六色的衣服在夕阳下飘动着,覆盖了一大片街巷,男男女女从衣衫下钻过,附近的空气里,飘荡着一股肥皂的香味,抬头间,阳光斜射,那是洁净的味道,是岁月艰辛,又不得不向前的味道。
这时的千厮门是日常化的,是阴性的,也是隐忍的。
时间的车轮碾压了无数的苦难,前进到了现代,千厮门,也结束了它曾经繁荣的洗衣业时代。
现在的棉花街虽然很难看到棉货的影子,但是一提到棉花街上的大型超市家乐福,可谓无人不晓。2000年左右,家乐福人潮涌动,超市文化引领了一时风尚。不少70后在这里留下了他们恋爱的足迹。
时过境迁,家乐福早已遍地开花。比家乐福更时新的超市开满了重庆大街小巷,但是棉花街的往事却记录了太多回忆,这是一个城市的发展,一个时代的青春记忆。
4 破败棚户区焕了新颜
曾经,千厮门至洪崖洞一带桥下破旧残败,棚户区拥挤不堪。劳力的喘息、争吵充斥其间。
现在,洪崖洞依山临江、巍峨凌虚的仿古建筑群,融入了高楼林立,长桥飞奔的城市景观中,足可使游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于夹缝中崛起的千厮门大桥,带来炫技般的生活。主塔182米高的巨型天梭,两头小,中间大,一排斜拉索宛如竖琴的琴弦,奏响生活快跑的合唱乐。
这是一部清新的大片,凌空于江城之上,让人感叹山水作伴的沧桑和永恒。
朝云暮雨,掩埋于尘土中的千厮门老城门,虽支离,却不破碎,一段欲说还休的秘密,带领你去往另一个秘密。 文/图 强雯
|相关链接|
重庆老城门
九开八闭十七门
重庆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属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根据考古发现,最早在重庆筑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巴人在今渝中区东部范围筑城建都。当时所筑的是土质城墙,也有城门,只是无文字记载。从公元前314年张仪筑江州城,到1371年戴鼎修筑扩建重庆城的1600多年间,重庆共有三次大规模修筑城墙的记载。
所谓“九开八闭”指古重庆城有城门17道,是顺应风水,讲求生克,应“九宫”、“八卦”之象而筑,以示“金城汤池”之意。其中,有九门是专供力夫挑两江河水入城的水门。另外八门本来也可开放,然而后来重庆城内火灾频生,官府认为乃水门洞开不能克制火星之故,便将八道水门统统封闭,此八门从此有名无实,仅当作摆设。故重庆十七门统称“九开八闭”。
这17座城门包括朝天门、翠微门、千厮门、洪崖门、临江门、太安门、通远门、金汤门、南纪门、凤凰门、储奇门、金紫门、太平门、人和门、定远门、福兴门、东水门。
城门的排列,习惯以朝天门为起点,按照顺时针方向转一圈,开门和闭门相间排列,开门多一座,所以储奇和金紫两个开门在一起。
老重庆人,大都能哼唱一首童谣,名为《重庆歌》。这是重庆城门助记口诀,歌中清楚地记录了重庆这十七座城门的名字和特点。
朝天门,大码头,迎官接圣(开)
翠微门,挂彩缎,五色鲜明(闭)
千厮门,花包子,白雪如银(开)
洪崖门,广开船,杀鸡敬神(闭)
临江门,粪码头,肥田有本(开)
太安门,太平仓,积谷利民(闭)
通远门,锣鼓响,看埋死人(开)
金汤门,木棺材,大小齐整(闭)
南纪门,菜篮子,涌出涌进(开)
凤凰门,川道拐,牛羊成群(闭)
储奇门,药材帮,医治百病(开)
金紫门,恰对着,镇台衙门(开)
太平门,老鼓楼,时辰报准(开)
人和门,火炮响,总爷出巡(闭)
定远门,较场坝,舞刀弄棍(闭)
福兴门,遛快马,快如腾云(闭)
东水门,有一个四方古井,正对着真武山,鲤鱼跳龙门(开)
征稿启事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读法。本报特开辟“读城记”专栏,旨在书写城市生活变迁的笔记,打造城市人文精神的家园。重在趣味表达,放眼全国传递跨地域的特色城市文化;重在文化碰撞,形成双城记、多城际的热点话题。本栏目向读者征集文稿,字数2500字左右,图文尤佳。
征稿邮箱:730156805@qq.com
新闻推荐
大战当前显责任 同抗疫情敢担当志升物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纪实
一个小区一座堡垒,一名员工一条防线。自疫情防控阻击战全面打响以来,四川志升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志升物业”)积极响...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