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四川 成都市 绵阳市 自贡市 攀枝花市 泸州市 德阳市 广元市 遂宁市 内江市 乐山市 资阳市 宜宾市 南充市 达州市 雅安市 阿坝州 甘孜州 凉山州 广安市 巴中市 眉山市
地方网 > 四川 > 今日四川 > 正文

武汉47日 见证至暗至亮 “封”行荆楚·庚子纪实(上)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20-03-09 02:03   https://www.yybnet.net/

“封”行荆楚·庚子纪实(上) 封面新闻记者廖秀、陈彦霏在火神山医院交付前夜进行现场直播。

1月24日正月初一,封面新闻记者田雪皎记录下湖北一乡村封路场景。

封面新闻战疫报道海报。

3月惊蛰,春回大地。武汉街头,三角梅和玉兰花挤在枝头,一片热闹。站在方舱医院外,一位志愿者抬头拍下,前一天晚上,有隔离中的患者问他,“街上的花儿是不是都开了。”

——这一幕,被封面新闻的记者远远录下,没有对话,悄然无声。如同这座城市里从未熄灭过的万家灯火,正淌过病毒席卷的至暗时刻,走到平凡日常中的秩序希望。

武汉封城,已一月有余。

作为最早进入武汉的媒体之一,从1月22日开始,封面新闻陆续派出14位记者深入战“疫”一线,全程全景记录:封城前后的城市迅速调整有序,从居家隔离到“应收尽收”的全体动员,全国各省物资和医疗的千里援驰,还有方舱日夜、志愿者、外卖员……

在这场由上至下的国家行动中,正是每个微小的付出和坚守,汇聚成刺破黑暗的光亮。那些镜头和文字,定格下这些星星点点的希望之光,也见证着这场战“疫”中每一次每一点向好的转变。

封城前后

记录者,也是亲历者

1月22日,腊月二十八。封面新闻记者田雪皎、谢凯抵达武汉,这座因确定“人传人”而成为飓风中心的城市,在他们落地后12小时后,正式发布封城消息,这也是武汉市防疫指挥部的1号令。

这是大学毕业十年后,田雪皎第一次回到武汉。记忆中,那个总是热气腾腾的城市,仿佛被摁下暂停键。在他们的镜头中,街道变得开阔,除了执勤警察,偶有零星而过的行人,戴着口罩,行色匆匆。夜幕中的华南海鲜市场,一阵风过,影影绰绰。

紧张的情绪悄然在城市蔓延。这天晚上,他们在医院见到有别于外的“喧闹”。随着武汉市卫建委确定7家发热门诊定点医院为新冠肺炎患者的收治医院,市民在医院门外排起长队。寒冬半夜,年纪大点的会自己带着小凳子。在未知恐惧下,每个人都稍显木讷。

武汉,正牵动着所有目光。作为最早进入的媒体之一,当天晚上,封面新闻两条直击武汉一线的视频稿件,提供了封城前夜的城市图景。天亮之后,一场“封城”首日的直播引发网友关注——他们记录了“封城令”起效前的几个小时,多个高速收费站的拥堵,也记录了入住酒店楼下,焦急等待的人群……市民们像挤公交一样上了大巴,那些没能挤上去的人,会问每一辆停在路边的私家车:“师傅,长途走吗?”

——这是和以往所有的采访都不同的一次。他们是见证者、记录者,同时也是亲历者。除了记录,他们还希望能够集中力量,为这座城市再多做点什么。

在这一刻,所有人都和武汉、和湖北,命运与共。

第一现场

切中问题,也回应关切

大雾弥漫,无物之阵,越是寂静,越是凶险。每一次瘟疫蔓延,都考验着城市的治理水平、应对举措。

在封城之后的半个多月里,封面新闻前方报道组聚焦武汉所面临的主要困难,能够提出问题,然后推动解决,这成为大家希望达到的效果。

1月24日,湖北乡村陆续封路,武汉周边区县的应对能力如何?田雪皎和谢凯绕过多个封锁路段,深入农村,成为最早关注湖北地区乡村防疫的记者。1月25日,他们实地探访仙桃市与武汉蔡甸区交界地带,《武汉乡村“抗疫”保卫战:封路的建渣被轧平调来拖车重新堵上》也成为国内媒体对湖北乡村防疫现状最早的报道。

1月27日,国家卫健委在新闻发布会上通报称,农村是防疫战最薄弱的环节。同时,全国口罩紧缺,而中国一次性口罩生产基地就在仙桃。记者奔赴现场,“探访湖北仙桃口罩生产基地”的报道,成为最早对疫情核心区口罩工厂复产的关注。

事实上,封面新闻在初期报道中,除了切中问题,同样回应关切,希望在抗击疫情中发挥媒体作用。《华西医疗队决战武汉:ICU 最怕供氧不足,80斤护士每日徒手搬140多斤高压氧罐》《抢建黄冈“小汤山”:千名志愿者帮忙清扫,医护人员陆续集结》《武汉肺科医院ICU故事:如果我们都不上,这场仗就打不赢》《多个养老机构出现疫情被证实武汉成立“防控专班”护老》等报道,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有力舆论支持。

日常无常

普通人,照亮普通人

疫情,考验着国家卫生体系和城市治理能力,同样试炼出真心和坚守。文字、图片、VLOG、微纪录片,封面新闻的立体呈现,记录下那些守护人们走出至暗的的身影。

那是来自一线医护人员的希望之光,也是来自普通人的荧荧之光,那是共赴艰难的照亮。

在封面新闻全程全景的报道中,有专业客观的真实呈现,也有不为人知的温柔细节。

武汉120急救站唯一出诊女医生仍会在戴上口罩前,认真擦上口红,那是她对一切终将恢复如常的坚信。

对话四川华西医疗队队长罗凤鸣教授,记者纪陈杰记录下他在氧气不够的夜晚,搬着沉重氧气瓶往病房跑的背影,在没能挽救病人后,短暂沉默又迅速投入救治的调整,眼神温柔,也当有力。

一位还没满月的男婴必须要送出武汉到南京手术,一场远达600公里涉及三省的生死大营救中,志愿者、医生、交警、媒体人、政府工作人员等全力配合,记者刁明康将其感受描述为,大灾面前,人们永不停歇的意志。

静待花开

记录,围城内真实的武汉

也不是完全没有过担心。

记者王洪斌在第一次进隔离病区采访时,2层手套、3层口罩、4层防护服,“穿完这些防护装备才让我第一次感受到疫情的严重。”王洪斌说。

记者王祥龙从最初自己紧张心情中,想到疫区市民的心理状况,于是开始采访湖北一家公益心理咨询团队,他们是最早一批展开公益咨询的非官方团队,《湖北一心理咨询团队负责人:疫情早期以焦虑为主近期多与抑郁有关》报道由此而来。“在采访中,感觉自己也做了一次心理咨询。”王祥龙坦言。

如是这般,在这场围城之战中,封面新闻记录下了战疫一线那些奋斗者的真实故事:穿着尿不湿的医护人员、日夜不停10天建成火神山的农民工,以及十字路口对过往车辆叮嘱“注意防护”的交警……

视频编辑田源是个武汉人。除夕夜,同行战友问他要不要回家看看,他拒绝了。其实,他家就住在江汉桥下,一个多月来,每天采访都会经过,但他从没回去过。

在这47天里,他和同事一起,拍过静谧的武汉闹市区,走访过网传感染严重的百步亭小区,听到过晚上武汉人民高亢的歌声和哨声,步行数公里直播过火神山医院搭建过程,深夜四点拿着摄像机蹲守过医院急诊科的大门,还穿着隔离衣进入重症病房采访过医生和病人……

他希望,樱花盛开,一切好转,“那个时候,我们武汉伢会端着热干面和豆皮邀请大家来武汉转转。”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杜江茜

新闻推荐

四川出台九条金融措施支持餐饮企业复工复产

新华社成都3月7日电(记者胡旭)6日,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商务厅以及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四川银保监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金...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武汉47日 见证至暗至亮 “封”行荆楚·庚子纪实(上))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