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书
从“禹生石纽”到“禹奠山川”,再从“禹建夏朝”到“禹葬会稽”,通过多角度的引述和考证,以17章30万字的篇幅,生动地介绍了大禹的一生……日前,绵阳学者李德书编著的《大禹传》出版。该书是“四川历史名人丛书”之一,专家评价此书,“让大禹从历史的迷雾中走了出来”。
□本报记者田明霞文/图
拨开历史迷雾:大禹事迹信而有征
“北川是大禹故里,保存着大量有关大禹的历史遗迹,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体。40年前,我首次踏入北川,便对大禹文化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李德书说,从川大中文系毕业后,先后在绵阳文教部门和政府机关工作,立志守护绵阳本地文化遗产。
4000年前,中国曾经发生过一次世界性的大洪灾。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堵”洪水为疏导洪水。为了治理洪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13年,大禹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但是,有人却说中华治水英雄大禹是传说人物。为此,李德书决定好好研究一番,以事实来证明大禹是历史人物!从那时起,他利用工余时间,开启了大禹历史文化的研究。
2002年,经过多年的研究,李德书首次提出了“禹羌文化”的学术概念,很快被中科院历史研究所和四川省社科院认同,并在北川成立了研究机构。李德书认为,依照《史记》的体例,《史记》中《夏本纪》应该是专载夏王朝一代数百年兴亡史,但《夏本纪》中记载夏禹治水的事迹为1376字,占全篇的45.4%;若加上禹的施政事迹,则占全篇50%以上。也就是说,在专载夏王朝历史的本纪中,主要突出的是大禹治水的英雄事迹,成为一部歌颂大禹的治水史诗,这在司马迁撰写的十二本纪当中是独一无二的。司马迁把《禹贡》之文录入《夏本纪》,也是在突出禹得天下,是为民兴利除弊,施政仁慈的结果。
十大历史名人:大禹位列四川首批之首
新中国成立前,考古滞后及受“疑古派”影响,有人认为大禹是传说人物。但随着考古发现的推进,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标志性成果《夏商周年表》公布:夏朝起于公元前2070年,大禹是夏朝第一个王。随后启动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不断取得新进展:安徽省蚌埠禹会村遗址,距今4100年,证实了古籍中“禹会诸侯于涂山”的记载。2018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公布中华文明探源成果:考古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非神话。这些最新的考古学成果终于驱散了疑古的阴云和迷雾,让人们重新认识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先祖圣王大禹。
这些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证明了李德书“大禹就是历史人物”的观点。“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是四川启动最早、影响最广的一项文化工程。这十位历史名人,来自政治、文化、科技、艺术等多个领域,他们是四川历史上名人巨匠的首批杰出代表,其中,大禹位列四川首批十大历史名人之首。
李德书认为,大禹的重大功绩在于发展国家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更重要的是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
倾情著书立说:生动介绍大禹的一生
“大禹位列四川首批十大历史名人之首,天地出版社约我撰写《大禹传》。”李德书说,之前有过《禹本纪》,但司马迁没有采用,后来就失传了。传世的众多史料中,有关大禹神化传说的很多,让人眼花缭乱。
李德书在编著的《大禹传》时,首先根据《竹书纪年》等古籍和《夏商周年表》,推算出“大禹生平大事年表”,然后按照《竹书纪年》中的时间顺序,依据《史记》《尚书》《左传》等史书中若干大禹的记载,本着大事有依据、小事有情节的原则,编写大禹一生的主要事迹,刻画大禹这个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上古人物。
近日,国内首部《大禹传》新书发布会在大禹故里北川举行。唐代以前,北川境内就建有众多的大禹庙,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大禹诞辰举行祭祀活动的民间习俗延续至今。在发布会上,专家认为,《大禹传》兼具史料性、学术性和文学性,把传说、神话以纪实的笔法进行演绎,对于一代贤君大禹的生平事迹进行了忠实的还原,对于那个时代的社会、民族、经济、政治等都有极为生动的描绘,“让大禹从历史的迷雾中走了出来”。《大禹传》对于在新时代弘扬公而忘私、艰苦奋斗的“大禹精神”,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川人的历史记忆、文化记忆,具有积极的意义。
新闻推荐
3月20日晚,上汽·上海文化广场灯火通明。距离上一次演出过去57天,这座音乐剧专业剧院栉风沐雨,奉上“廿廿同行——2020演出...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