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掘成都永陵
1940年秋季某天,为躲避日机轰炸,天成铁路局在成都西郊五里铺的“琴台”遗址下挖建防空洞,工人在土丘西北侧掘开一洞,深至4余米时,发现一面砖墙,开始认为是汉时琴台遗存,便报告当时西南地区最具声誉的考古学家、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的冯汉骥。通过现场考察,冯汉骥认定此遗存为一座墓葬。因当时无力展开发掘,遂将此洞回填封闭。
1942年9月,考古工作正式进行。冯汉骥依照近代科学考古中墓葬发掘方法进行科学发掘,考古出土了“24伎乐”石棺、玉大带、谥宝等珍稀文物。冯汉骥正是根据谥宝、玉册等文物,首次确定该墓系前蜀 开国皇帝王建的陵墓。
此次发掘震撼了中国文化界。郭沫若曾感叹说:“此事如在欧洲学界,必当大轰动。可惜中国学术空气稀薄,又在战时,竟不得集各数家有权威之学者,细细加以探讨,甚为可叹!”又评论道:“抚琴台的发掘,的确是值得特别注意的事,在中国学术界必有极伟大的贡献。”
西藏考古
1977年,西藏昌都水泥厂工人在施工中,发现了著名的卡若遗址。1979年,四川大学76级考古学专业全体学生由童恩正、冉光瑜带队,对卡若遗址进行了大规模正式发掘,首次在西藏发现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村落,距今4000年-5000年,出土了20多座房屋遗迹及许多石制生产工具及谷物、兽骨等,对研究西藏早期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引起轰动。
这是西藏第一个经过较大规模科学发掘的遗址,首次以丰富的实物资料揭示出西藏高原史前人类社会的真实面貌,将西藏的远古历史提前到距今五千年左右,使得西藏史前社会研究有了一个新的起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次发掘活动也开启了后来四川大学考古工作的一个重心——西藏考古。去年,霍巍的《青藏高原考古研究》一书,还获得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这部专著,以详实的考古材料证实这里是人类重要的诞生地之一,人类向高海拔地区开拓、征服自然的历史远比文献记载更早。
三星堆发掘
三星堆为世人熟知,始于1986年两大祭祀坑的发现。不过,早在上世纪50年代,冯汉骥就已经注意到这片农民曾经刨出过玉石坑的区域,专门派学生王家佑到广汉开展广泛田野调查。正是此次调查,当年发现玉石坑的燕家,将家藏的玉璋、玉琮等文物贡献了出来。
1963年,针对月亮湾地区的一场更大规模的考古由冯汉骥再一次启动。站在月亮湾的台地上,冯汉骥遥指对面的三星堆,极富预见性地说:“这一带遗址如此密集,很可能是古代蜀国的一个中心都邑。”许多年后,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情证明,冯汉骥的预测是完全正确的。在他们挖掘点仅600米外,就是震惊世界的三星堆祭祀坑。遗憾的是,冯汉骥本人并没能看到古蜀国大门完全打开的那一刻。
在月亮湾发掘之后,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师生还曾在上世纪80年代多次参与三星堆的考古调查与发掘。今年三星堆祭祀坑的新一轮发掘,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也将参与其中的不少科研项目。
新闻推荐
本报全媒体记者周靖“今年的促销规则实在算不明白”“只想简简单单花钱都这么难”……近日,各大电商平台的“双十一”...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