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力量,农产品加工业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与此同时,加工水平低、产业化体系尚未形成等问题也暴露出来。
如何进一步提高四川省农产品加工水平?最近,四川省在广元、眉山两地分别举行特色水果提质增效专题培训会、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推进会。前后两天,不同城市、不同会议,业内人士通过交流培训、实地参观等方式,进一步认清形势、拓宽思路,为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产业更好发展建言献策。
“水果产业在四川非常重要,但我们算不上水果强省。”11月4日,全省特色水果提质增效专题培训会在广元市昭化区召开,省农科院园艺所党委书记、研究员江国良道出四川省水果产业发展的问题。
目前,四川省水果种植面积为1164亩,产量1000万吨,产值850亿元。根据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川果产业振兴工作推进方案》,预计到2022年,四川省水果种植总面积将达到1200万亩,总产量1200万吨,综合产值突破千亿大关。
如何实现产业千亿产值目标?当天,有人亮出观点:要“银苹果”,不要“金苹果”,才能实现产业更好发展。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燕巧
突出特色 避免同质化发展
当天会议上,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党委书记、研究员朱永清阐述了“三个苹果”理论:市场发展初期,产品供不应求,果子是“金苹果”;市场同质化严重,产品供大于求,果子变成“烂苹果”;品质差异化、加工差异化,果子农产品附加值提高,果子才会变成“银苹果”。
反观四川省水果产业情况,“全省资源禀赋类似的地区间同质化发展现象严重,易导致产能过剩。”江国良说。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教授汪志辉举例,几年前,全省李子种植面积仅二三十万亩,现在有75个县(市区)种植李子,面积达100万亩。
“一贵就种,一种就多,一多就贱。”如何避免同质化情况,不让“金苹果”变为“烂苹果”?
江国良建议,要突出特色,可积极发展极早熟和特迟熟优质品种及市场上受欢迎品种,采用产期调节技术,使果树品种在不同季节成熟上市;现有的老果区要增产增效,提高产业化水平,以增强竞争力为主;“三州地区”要林果结合,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大中城市周边要以多样化、果旅融合发展为主。
关于种什么品种,江国良表示,好的品种一定要先试验,再推广,“应进一步增加花色品种、特色品种、专用品种,延长果实成熟期,提供优质鲜果,满足消费需求,最终实现果农增收。”
精深加工 提升产品附加值
对于四川省水果产业的发展方向,朱永清的建议是:“最终要发展成‘银苹果’。”
“目前,四川晚熟柑橘、猕猴桃、石榴、柠檬属于全国优势特色水果,但全省水果产地初加工率仅60%,采后商品化损耗率高达20%到30%,精深加工如果酒、果醋等尚处于起步阶段。”朱永清介绍,目前,川果产业链集中在种植即产业链前端上,对土地资源依赖性强,加工产品主要为罐头、浓缩果汁等初级加工产品,果品储藏加工水平和质量较低,还停留在初级加工上。“技术含量不高、生产者众多,生产效率低下,附加值和总利润较低。”
朱永清建议:要发展川果精深加工产业,一是可以推出益生菌发酵果汁、果酒、果醋等产品;二是与川药结合生产功能性饮品;三是生产休闲食品,如冻干片等。
作为鲜果市场的“后盾”,采后商品化处理、贮藏等也急需发展。“下一步,全省层面不再提倡大幅增加种植面积,而是‘稳面积、提质量、增效益’,推进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四川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胡强说。
新闻推荐
■提请关注2017年以来,由《金融投资报》主办的历届四川金融新锐榜活动,以广泛的群众参与度、权威专家的理性点评,获得川...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