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勇 实习记者 杜铠兵
近日,本报连续推出《电蚯蚓机:捕了蚯蚓伤了土壤》专题报道,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滥捕蚯蚓现象的持续关注。网友评论:“要是土地里面没了蚯蚓,太恐怖了!”“电蚯蚓机不能乱用,破坏土壤。”“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根据网友推算,目前正在售卖的电蚯蚓机总量近10万件,这些机器将会在一年内“杀绝”2.5亿平方米土壤里的7.5亿只蚯蚓,可以让 375 万亩土地失去活力!
电蚯蚓机以电压脉冲输出为主,在潮湿土壤中瞬间放电,刺激蚯蚓的表皮,压制蚯蚓呼吸,迫使蚯蚓蠕动从潮湿的土壤中钻出地面。记者了解到,不少人购买电蚯蚓机将捕获的蚯蚓用来制作中药“地龙”,网络平台电商在出售电蚯蚓机的同时还兼顾回收“地龙”。此外,不少钓鱼爱好者购买电蚯蚓机诱捕野生蚯蚓作为饵料。
据了解,在土壤生态系统中,蚯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动物,它们的粪便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养分,可提高土壤肥力;蚯蚓在土壤里活动时,可使土壤变得疏松,有利于植物生长。保护蚯蚓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具有重要意义,滥捕蚯蚓对土壤伤害巨大。
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监管办法,滥捕蚯蚓现象没有得到有效治理,长此以往,土壤质量可持续发展难以得到保证。对此,民盟四川省委文化委员会委员、南充市政协委员、农业推广硕士范虎建议,应及时参考《野生动物保护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禁止电鱼毒鱼等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关于野生环境下蚯蚓的保护办法;完善现行土壤质量监测标准,将土壤中生物的监测纳入相关管控和参考指标;网络销售平台应及时下架“电蚯蚓机”并禁止销售。
范虎呼吁,积极做好对野生蚯蚓保护的宣传,提升群众保护耕地意识,引导全社会共同监管滥捕蚯蚓现象。加大对人工培育养殖蚯蚓的支持和培育力度,将人工蚯蚓养殖纳入特种养殖补贴或参考中药材种植补贴进行补助,通过环境友好的方式发展蚯蚓养殖,满足市场需要。
新闻推荐
省统计局发布“十三五”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全省产业结构实现重大转变本报讯(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彧希)11月16日...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