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天全的人都知道,在紫石关古城关门前有一尊造型奇特的老物件,此物用石头打造,经雕琢、拼凑、堆砌而成,外形酷似一顶帽子,尖顶,圆锥形,拖着一条滑稽的长尾巴,尾巴直插深坑。旁边竖了一通石碑,上书四个大字:天德茶炕。
紫石关地处318国道川藏公路上,距县城十多公里,是天全境内的三大古关隘之一。此地盛产柘木,所以紫石关又称“柘木场”,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
距紫石关不远处的红灵山,是川西有名的佛教圣地,香火鼎盛时有古刹宝殿120处。山青、水秀、境美,游人自然络绎不绝。游览中,人们好奇地围着天德茶炕议论着、探究着。
为揭开其身世,去年的一天,笔者来到二郎山下的喇叭河镇小仁烟村。此前经多方打听得知,天德茶炕来源于小仁烟村一个叫安乐宫的地方,具体情况村支书最清楚。
小仁烟村村支书姓兰,年龄60岁上下。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里,大家边喝茶边摆谈。兰支书说:“茶炕原先也不属这里。”“从哪来的?”有人好奇地问。“茶厂。”兰支书回答。
兰支书所说的茶厂,全称叫四川省天全茶厂,是一家专门生产藏茶的定点企业,新中国成立初期由几家民间作坊合营而成,在上世纪90年代的改制中解体。
他介绍,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就是茶厂的原料生产基地。那时候,茶厂经常派人到村上作技术指导。上世纪80年代,厂里的技术人员见村上用竹笆炕茶,费时费力,也易引发火灾,于是向厂领导作了反映,厂里才把茶炕无偿给了队上。
摆谈中,我们知晓,这里的种茶历史至少可追溯千年。利用石炕烘茶是这儿的传统,村上原有石茶炕两座,一座属兰氏家族,叫“兰家茶炕”;一座属罗氏家族,叫“罗家茶炕”。可惜的是,后来两座茶炕都在大火中毁坏。如今,在五组的地盘上,还有一座“吴家茶炕”。
“你有没有见过茶炕烘茶?”来客问兰支书。“见过,我还亲自烘过。”兰支书回答。
“简单得很,先把茶叶堆在炕上,土坑中烧火,热量经过通道传到炕窝把石板烘热,石板又把茶叶烘干,烘过几炕得把炕窝清扫一次,以保持干净通风。”兰支书说,石炕烘茶不焦不煳,成色还好,有卖相。要注意的是开始时忌烧猛火,尤其是冬天,气温低,火大了,容易把石板烧裂烧炸。
在兰支书带领下,一行人驱车钻进了大渔溪沟,去看“吴家茶炕”。进沟约两三公里,小仁烟村五组到了。茶炕就在一处农家屋后空地,如今茶炕尖顶已经坍塌,有枯草覆盖,周围有石墙环绕,显然当初有房子遮盖。扒去枯草细瞧,是一种近似于花岗石——当地人叫麻布石的石材雕琢而成。茶炕直径3米,围高0.7米,围壁厚0.3米,石块之间用石灰黏合。遗憾的是,与紫石关门前的那座一样,这座石炕同样无只字片语,也就无法断定它造于何年何代,出自何人之手。
再继续走访,据天全茶厂的老职工回忆,天德茶炕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有了,原属私营茶店,新中国成立初期公私合营进厂。生产中,一人烧火,一人翻茶。直到上世纪70年代,电动烘茶机出现,石炕被淘汰闲置,后来,应村上的请求搬迁。
“西蜀自来多名工”。年代久远,再继续溯源已无能为力,困惑中想起郭沫若这句话。雅安一地虽地处偏远,但石雕艺术源远流长,早在汉代,便有了刘胜这样的名匠,建造下王晖石棺、樊敏阙、高颐阙等杰作。或许自谦,或许自卑,或许他故,茶炕制作者没有落款,无意间留下了一个历史谜团。
神秘的二郞山中,如此的悬疑还有很多。
新闻推荐
川观拍客春节主题月赛启动2000元大奖等你拿扫一扫,参与活动赢大奖。本报讯(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郭佳莹)2021春节即将...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