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我代科技工作者提出的建议,终于写进了报告!”1月30日,当看到政府工作报告中“2021年要推进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打造大科学装置等创新基础设施集群”的表述时,省政协委员、农工党四川省委常委胡家正禁不住红了眼眶。
故事还要从3年前说起。2018年省两会召开前夕,在中科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工作的侄儿梁田找到胡家正:“我有一个关于设立大科学装置专项基金优化实施的建议,能不能帮我带上两会?”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引领技术变革提供极限研究手段的大型复杂科学技术研究装置或系统,是体现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其中具有单体形态特征的大型设施又被称为大科学装置。据统计,20世纪以来诺贝尔物理学奖中有20余项是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取得的。
对大科学装置,学医出身的胡家正不懂。但他提了3个问题:国内外现状如何?四川有什么差距?我们该怎么办?
围绕这3个问题,梁田执笔了这份《关于设立大科学装置专项基金优化实施的建议》。其中提出,建议四川积极建设更多科学界的“大国重器”;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覆盖不到位、社会资本不愿支持的重要项目;同时提出了实施细则和鼓励企业、社会资本以PPP模式参与四川省大科学装置建设的建议。
两个月后,他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回复,表示这样的建议很有意义,正在向国家部委汇报争取;相关部门将深入研究,探索具体可行方案。
拿到回复的胡家正并不满意,但是想到这件事情的难度,他还是能够理解。
但没想到的是,3年后,“打造大科学装置等创新基础设施集群”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还特别提到了电磁驱动聚变原型装置、西部光源等项目。
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专门一节部署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提出“五集群一中心”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
目前,四川省已建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7个,包括中国环流器系列装置、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圆环阵太阳风射电成像望远镜、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转化医学研究设施(四川)项目、多功能结冰风洞、大型低速风洞。
新闻推荐
新华社成都1月31日电(记者陈健)记者1月31日从四川省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了解到,四川各地将做好在川就地过年农民工服务保障和...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