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敏
猴年春节假期,重返家乡的遂宁市杂技团(童家班)在遂宁河东仁里剧场连续演了13场,精彩的杂技让遂宁百姓感受到了别样的年味。2月16日,仁里剧场里,票房经理童小龙却并不敢松口气:如何应对春节之后的淡季,已是从遂宁走出去近30年的“童家班”实实在在的压力。
成本一天3万每天要有600观众
杂技团如何玩转本地市场
要找到仁里剧场并不容易,出租车司机载着记者在仁里镇绕了一圈,最后借助手机导航,才看到仁里剧场黄蓝相间的演出大棚。“地方确实有点不好找,还好我们有这个大棚当广告。”仁里剧场经理雷正告诉记者,杂技团要在遂宁常驻演出,人气旺不旺是团队必须考虑的问题。1988年,以“童家班”为班底,遂宁市杂技团宣告成立。由于遂宁本地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加之演艺市场不成熟,这个民营杂技团常年在外演出。积极融入市场,让杂技团快速发展,国内外获奖无数,节目《青花瓷》还登上了2015央视羊年春晚舞台。
在外打拼惯了的杂技团,回家驻场能得心应手吗?雷正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至少要有六七十名演员和工作人员驻场保障,员工工资加上运营费用,剧场一天的成本开支在3万元左右。而要维持这样的开支,每天必须要有600-700人进场观看。
让杂技团担心的是,春节期间一天两场演出的总上座量才四五百人,节后淡季要达到六七百人显然难度太大。雷正说,“春节后马上面临演出淡季,这是杂技团长期驻演的首个考验。”
北京满座 遂宁担忧
杂技团为何一定要回家
与遂宁演出相比,杂技团还留有一部分人在北京的两个驻场剧场演出。雷正告诉记者,春节期间,北京每天三四场演出,一千多个座位的剧场基本场场满座。
北京市场火,遂宁市场忧,为何遂宁杂技团还要“回家”?
其实,为让遂宁杂技团回家,遂宁市文化部门已经努力多年。2001年,通过政府土地划拨的方式,解决杂技团演出训练用地13.9亩。通过国有担保公司担保,协助杂技团贷款200万元,在仁里镇建起了3000多平方米的综合训练楼。但由于种种原因该综合训练大楼被一直闲置。2015年,家乡遂宁再抛橄榄枝,以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扶持杂技团在仁里镇建设演出剧场。
2015年,经过半年多时间,杂技团重新装修了综合训练大楼,在大楼前建起了容纳1700名观众的杂技演出剧场,添置了全新的演出设备。今年1月19日,遂宁还专题召开了遂宁市杂技团汇报演出协调会,遂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大海,遂宁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剧场所在地的河东新区管委会等单位均到场,主题只有一个——协调杂技团演出的相关事项。
家乡的心意,杂技团买账吗?“常年在外驻场演出,由于剧场不是自己的,童家班只能从剧场分一两成劳务费。”遂宁市杂技团团长童飞说,杂技团几年前在仁里剧场修建的大楼已闲置多年,也一直想利用起来,作为未来发展的总部。
寻找难题破解之道
遂宁发出优厚“红包”
一个抛了橄榄枝,一个接了招,你情我愿之下也回避不了残酷的市场现实。为了在遂宁能扎下根,记者发现,各方都在动脑筋。
鉴于仁里剧场的观众源可能不太稳定,目前,杂技团已与遂宁另一重大旅游项目——大英浪漫地中海达成合作意向,杂技团将在大英搭建一个国际标准的马戏剧场。届时,表演将融入更加丰富的马戏元素,杂技团的演出将全面升级。
此外,不放弃省外市场,“两条腿”走路也是杂技团目前的做法。而当地文化部门也开出了优厚的条件,将杂技团演艺纳入遂宁旅游产品的整体推介,在人才培养、艺术指导、演出条件改善提升等方面给予杂技团帮助。
(遂宁杂技团回家之路能否走得顺畅?本报将继续关注。)
新闻推荐
扶贫不力召回重派表现优秀可进乡镇领导班子本报讯(记者袁敏)通报表扬优秀95人,召回重派49人,谈话提醒13人。近日,遂宁市对全市派驻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的470名第一书记进行全面考核通报,对扶贫不力的第...
遂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遂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