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艺术创作培训班上寻答案
日前,2016年四川省艺术创作培训班在成都落幕。没有人才怎么办?地方艺术创作如何形成品牌?2016年的四川艺术创作有什么看头?为期4天的培训班上,来自全省各个市州及省直艺术院团的代表们共聚一堂,就这些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本报记者 张良娟
用养作品代替养人
“没有人”“没有编制”“没有钱”……5月31日,在培训会召开的分组讨论会上,来自各地的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异口同声提出问题:艺术创作缺人才。
一片叫苦声中,遂宁市文广新局副局长陈立的声音就显得十分特别。“我们每年安排200万元扶持重点文艺作品创作,每年选择重点项目和艺术家签合约,年底给我们交作品。”陈立说,2015年这200万元共孵化了22本书、10个剧本。
用养作品代替养人,陈立自豪地说:“我们有3个200万。”另外两个200万,一个用来扶持舞台剧目打造,支持地方戏曲发展;另一个用来开展陈子昂年度诗歌颁奖。“艺术人才青黄不接这个短板,要补齐是一个长期过程。而现在很多地方文艺院团的编制只进不出。”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范远泰直言,在这种大环境下,通过政府主导和政策引导,对作品进行奖励,利用经济杠杆引导艺术人才为我所用,遂宁的方式值得借鉴。
针对这个问题,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表示,突破人才瓶颈,一方面要加大社会文艺人才资源整合力度,另一方面更应该制定好文艺人才培养规划,加大对紧缺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选拔优秀中青年艺术业务人才进行专业培训。
不过陈立也直言,艺术创作可以借智,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队伍。这是遂宁市花2000万元买来的教训。“此前,我们外请来编导、演员创排了《姊妹观音》,在成都、上海等地演出之后,外请人员一走,什么都没留下。”
剧目多打磨品质才更优
会上,记者发现,老剧目打磨提升成为2016年艺术创作的主旋律。除了舞剧《家》、歌剧《彝红》之外,川剧《还我河山》、歌剧《盐神的女儿》、木偶剧《龙门传说》等剧目的打磨提升都进入2016年工作重点。
打磨提升,是为了让这些充满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冲出地域限制,打造出叫好叫座的艺术品牌。
2015年至今,舞剧《家》已经先后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201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剧目,2016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一定要慎定创作题材,好的题材既需要具有四川文化特色,也需要蕴含时代价值意义。”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泽平说,《家》在创排过程中,先后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召开了10多次论证会,今年还要打磨提升。“艺术创作生产有自身的规律,一台好作品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是需要不断打磨的。如果每年都有新戏,那不一定是好事。”范远泰认为,滚动打磨的剧目增多,正说明各地的优质作品增多,是尊重艺术规律的表现。
新闻推荐
本报讯(欧欢记者袁敏)7月14日,记者从遂宁市教育局获悉,今年,遂宁将实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原中学和小学教师职称系列,统一并入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不再设置相互独立的职称体系。“现有职称...
遂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遂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