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双全,影片中经常会塑造这样的一个主角形象。
很多这样的主角,总不免让人怀疑真实性。毕竟是电影,毕竟是艺术加工。
可是在英雄辈出的南宋,如果把这个朝代看成是一部电影的话,辛弃疾就是那个文武双全的主角——而且表现得再怎么多才,再怎么勇猛都很真实。
是的,他就是一个怎么夸也不过分的南宋英雄。
A
他的勇猛,没有人不服
1161年,金人入侵北宋,从此大宋一分为二。被金人统治的中原百姓苦不堪言。
南宋的百姓义愤填膺,各地纷纷出现大大小小的起义军,抗击金人。
21岁的辛弃疾,从小受到祖父爱国情怀的熏陶,对金人的野蛮侵略十分痛恨。他和一个叫义端的和尚朋友也拉了一支队伍,通过游击战来打击金兵。
可是他们的队伍力量实在太弱了。暂时的零敲碎打还行,想要大有作为很不现实。
很快,辛弃疾和义端决定加盟由耿京率领的另一支义军。在当时来说,耿京的队伍人多,实力不错。
然而,义端本来就是个花花和尚,战争的残酷性让他感到害怕。他料想到没有南宋朝廷的坚强后盾,义军对金人就是鸡蛋碰石头。
既然如此,何不如趁早跟金人为伍,免得落个惨败的下场。
一不做二不休。趁耿京不备,义端和尚偷了义军的帅印,策马狂奔,投奔到金兵的营帐,邀功请赏去了。
耿京气得脸都绿了。
义端是辛弃疾带来的,你的人做出这样的事,你自己如何证明自己的清白?耿京拔剑怒视,他的内心一定非常后悔,只怪自己太草率,以至于引狼入室。
“……责任在我!”面对耿京的暴跳如雷,辛弃疾拍着胸脯说,“你给我三天时间,要是不拿秃驴脑袋回来,再砍我头也不迟!”
辛弃疾转身,绝尘而去。
在金人的营帐,义端和尚正接受对方的款待,频频举杯。
神人天降!当义端和尚看到辛弃疾骑着高头大马出现在眼前的时候,都还来不及喊一声救命,辛弃疾就已经手起刀落,义端的脑袋应声掉下。
从天降,到速杀,再到捡起人头转身飞驰而去,简直就是光速。金兵甚至都来不及反应,辛弃疾已经消失在茫茫的青纱帐了。
耿京对辛弃疾从怀疑到信任,再到欣赏,全然是辛弃疾的勇猛折服了他。有这样一个帮手,他对今后的抗金更有了信心。
然而,毕竟不是太正规的队伍,鱼龙混杂。不久之后再次出现叛徒,而且这个叫张安国的叛徒做出致命的举动——暗杀耿京!
那时候,南宋正规军正和义军商量整合的事,辛弃疾刚好到了临安。从那里回来,听到耿京被杀的噩耗,肝胆欲裂。
绝不能放过叛徒!辛弃疾赶紧招呼50名精兵,带着他们连夜直奔金兵营帐。
又是神不知鬼不觉,辛弃疾突然出现在举杯狂饮的张安国面前,没等他作出反应,就已经被老鹰抓小鸡一般的,拎到马背上,转身飞驰离开……
等到反应过来,金兵50万人马急忙追击。无奈辛弃疾人少马快,根本追不上。
500000人搞不过50人!辛弃疾的神话开始书写——武艺高强,天不怕地不怕!
B
他的词作,信手可拈
宋孝宗上位,他给亿万子民带来了收复中原的希望。
登基之日,面对文武百官,宋孝宗的慷慨陈词引来山呼海啸的回应:“收拾河山,统一南北!”
当时被前任皇帝宋高宗任命做江阴签判的辛弃疾,内心是何等兴奋。他渴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披挂上阵,为收复中原不遗余力。
一个月后,著名大将张浚被委于重任,担任几十万大军的统帅,在宿州和金人决战。
愿望何等丰满!现实何等骨感!宋孝宗的凌云壮志并没有给战斗带来好运。
金兵训练有素,非常善战,尽管张浚身先士卒,将士们也英勇作战,百姓们也在后方给予了鼎力支持,南宋军队还是避免不了溃败。
几十万人,只生还了千余人。
残酷的战果把雄心勃勃的宋孝宗给吓瘫了。原来金人真的这么厉害,这可不行啊,再这样下去,说不定哪天金人就攻破临安,到时别说当什么皇帝,只怕真的是“临安”,而南宋再维持下去就真的难咯。
从那时候起,这个皇帝只字不再谈什么抗金。他觉得还是和以前那样“安分守己”吧,守得一隅平安,或许才是南宋的宿命。
辛弃疾却急了,他没想到这个皇帝如此窝囊,一点打击就被吓尿。这样下去,收复中原的复兴梦只能越来越远了。
心潮澎湃,气愤难平。辛弃疾写下著名的《美芹十论》,分析军事大形势,分析失败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措施建议。所有一切,都是为了让宋军重拾信心,再度出发,早日收拾旧河山。
只是等来的,并没有宋孝宗的第二次慷慨陈词,而是淡然一笑,云淡风轻。好像辛弃疾所写的,只是一个周末活动策划……
然后,官期满,辛弃疾又做了一个通判的官。
然而,对一个内心如火的人来做无关紧要的官,他很痛苦,也很焦急。
千里渥洼种,名动帝王家。金銮当日奏草,落笔万龙蛇。带得无边春下,等待江山都老,教看鬓方鸦。莫管钱流地,且拟醉黄花。
唤双成,歌弄玉,舞绿华。一觞为饮千岁,江海吸流霞。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回首日边去,云里认飞车。
——辛弃疾《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
一句“等待江山都老”,写出了词人冷彻骨髓的无奈。
人在建康城,登临远眺,惆怅无边。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大量豪迈的词作,在朝廷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朝廷想重用他,但和北伐无关。
辛弃疾从政的能力,也和他的词作一样,每到一处都好评如潮。
也正应了那句老话“能者多劳”。此后十来年的时间,辛弃疾不断地被调遣,任职时间多的一年,少的两个月。有统计说,他一生中曾经做过40多个岗位的官。如此,在宋代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
但不管走过多少路,做过多少官,只要一天不在北伐的路上,辛弃疾就有说不出的寂寞。
也许是有所暗喻,也许是想象,也许是重重失落后的迷失,那一年元宵佳节,辛弃疾一首跟北伐无关的《青玉案·元夕》到处传唱。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1181年,41岁的辛弃疾被投降派弹劾,回江西老家蛰居。
无官一身轻,田园生活又激起了他崭新题材的创作。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这是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作品,完全是田夫野老的角度,透着浓厚的乡土清新气息。
然而一个心怀爱国情愫的人,他真的能做个没有欲望的隐士吗?当然不能!辛弃疾就是辛弃疾,那个和陆游一样,始终不忘国耻的爱国词人。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之后,辛弃疾被重用,又因谗言被贬。多年后有重用,又被贬。
到韩侂胄做宰相的时候,63岁的辛弃疾又得到重用。可惜最终因为和韩侂胄意见不合,还是被贬……
韩侂胄为不听辛弃疾意见付出代价后,朝廷连续三次要重用老辛,给出的官职,一次比一次大。不过,心灰意冷,而且心衰体弱的辛弃疾都辞谢了。
皇帝没有死心,他觉得有这个忠心耿耿的老臣在,南宋的江山就不用太担忧。于是,第四次任命的圣旨又下来了。
这一次的官职,是枢密院都承旨,那是相当于副宰相的官职呢。
等到钦差日夜兼程,带着圣旨一路狂奔,赶到辛弃疾所在的铅山时,68岁的辛弃疾已经病入膏肓,处在弥留之际了。
等到钦差分开辛弃疾门口聚集的百姓,来到他窗前的时候,也许是有意留给皇帝的遗言,也许是日思夜想的话,辛弃疾用尽最后的一点力气,睁着空洞的眼睛,嘶哑着喊出最后一句话:“杀贼……”
一个伟大的词人,一个壮志未酬的爱国志士,辛弃疾就这样不情愿地闭上了自己的眼睛。他深深爱着的大宋,最后不仅不能如他所愿实现统一,而且还让元人的铁蹄踏破金国,继而踏破南宋……
一声叹息!
新闻推荐
李必方王启荣在部署宿州市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从严从紧落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反弹底线
李必方王启荣在部署我市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
宿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宿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