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城街道特色“社区品牌”建设·鸢都社区
□本报记者马林峰赵欣波
通讯员黄原张强强
今年11月份刚刚获得“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称号的高新区新城街道鸢都社区,从孝文化出发,以“提升市民文明素养、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创造性地把养老事业引入社区,推出以社区服务为主的新型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打造了“颐和”社区服务品牌,使在家的老年人获得社会化的养老服务。这是新时期、新阶段党和政府一项破解养老难题的德政工程。
新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
“每天来到日间照料中心,心里就感觉特别舒服,身体也得到了锻炼,这里就是老年朋友们的精神文化家园!”鸢都社区的魏淑萍阿姨告诉记者。
鸢都社区探索开展了“家庭供养+居住在家+社区日间照料服务”的局部社会化养老模式,这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让老年人在社区能够充分享受全方位的社区养老服务。
据介绍,在这种居家养老模式下,家庭供养是核心,社区日间照料服务是依托,居住在家是表现形式。这种养老模式没有改变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在消除老年人孤独感的同时,又可以发展社区邻里关系,增强团结,有利于身心健康。此外,鸢都社区推出多种社区服务项目,更多关注老年人生活需求,培养社区养老服务人员亲情品格。
“孝文化”融入孝老亲老行动
“多陪陪老人、邀请老人去自己家做客、让老人的子女安心”这些具体的举动,从物质到精神上让老人感受到“孝”的张力。同时,鸢都社区大力评选孝道之家、幸福老人、最佳婆媳、助老之星、党员孝星等,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
鸢都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1%,社区党委书记李淑美说:“‘颐\’是让辖区老年人在贴心细致的社区服务中颐养天年;‘和\’是让辖区居民在团结互助的氛围中享受和乐、和睦、和谐的生活。”
以孝文化为核心,设立“老有所乐、颐和家园”日间照料中心,为辖区子女不在身边、患病没人照顾的60岁以上老年人建立社区空巢、低收入或孤寡老人档案,将有需求的老人集中起来提供健康照料等养老服务。
白天,老人们可以走出家门,在“日间照料中心”内一起聊天,下棋、娱乐、健身、康复,晚上就可以各自回家,享受一种既不离家又能集体养老的生活方式。
拓宽“为老服务”广度
金福苑小区居民王欣年老师是北海书画院的艺术顾问、老年书画院的副秘书长,得知社区要举办国画培训班后,主动报名担任国画班的老师,教辖区内爱好国画的老年朋友们画国画。
“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依托现有资源,鸢都社区不断拓宽为老服务的“面”。兴趣培训班,为社区老年人传授书法、国画、京剧、丝网花制作等知识;医疗保健、科学饮食、慢性病康复等知识讲座给老年人带来健康;心理咨询、谈心聊天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社区老年合唱团、老年腰鼓队、气功健身队、社区京剧社活跃了老人文化生活。
拉丁舞、瑜伽、健身操……成了社区老人娱乐的新元素。
老人乐了,社区美了。每当夕阳西下,老人们虽头发花白却神采飞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展示出老年人意气风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更展现出“颐和”社区的魅力风采。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吴晓强又到秋收时节,秋意浓郁,田野里那一片黄橙橙...
肥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