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国土资源局成立泰山文明使者志愿者服务队,经常开展送温暖爱心活动
△在淮海战役纪念塔前重温入党誓词
△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文明创建活动,组队参加全市歌咏比赛
△泰安市国土资源局“学雷锋”服务队10余人走进泰安市儿童福利院“送温暖、献爱心”
△泰安市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与应急指挥系统正式投入运行,并在下港乡组织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完善四级立体网格化巡查体系,成立了建设、国土、规划、城管等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队伍
△扎实开展土地整理,实现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
△在全省率先开展国有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工作,极大地促进了节约集约用地今年,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名单揭晓,泰安市国土资源局榜上有名。
“文明是一种个人修养,也是崇高的敬业精神。无论从文明个人到文明单位群体,还是从文明行业到全国文明单位,我们一直坚持‘文明国土,服务先行’的服务品牌建设,以文明促发展、以发展促文明,力争做到文明成果让全市人民共享。”泰安市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春德如是说。
近年来,泰安市国土资源局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提升各项工作、展示部门良好形象的总抓手,着力搭好创建平台,落实创建措施,完善创建机制,实现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两促进、双丰收,为“推进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泰安”作出了积极贡献。
□刘培俊裴鹏
抓“文明”为使命
一个诞生各类“文明”的“摇篮”
“祖祖辈辈盼了多少年的水,终于盼来了,多亏了国土局给俺们打井,俺们真不知道咋感谢他们。”6月15日,泰安市东平县接山镇朝阳庄村一村民这样告诉笔者。
跟朝阳庄村一样,东平县北部山区地质环境复杂,缺水严重,特别是大羊镇毕庄、泉沟、老湖镇大王峪等山区村,被称为“无水村”“贫水村”,人畜饮水困难,庄稼靠天吃饭。
东平县国土资源局从解决群众最迫切的民生难题入手,发挥部门优势,把找水打井、解决群众吃水难当作一件实事、好事来抓。他们抓住国土资源系统抗旱打井和山丘区找水的难得机遇,从上级地质勘查部门请来知名找水专家、先进探测设备和钻井队伍,深入到山区沟沟坎坎,开展野外调查,找水打井。
在最困难的朝阳庄村,历史上曾组织打井20眼,均告失败。而东平县国土局不舍不弃,连续打井4眼,钻头、钻杆多次毁坏,最后终于成功出水,井深230米时,水量达到每小时30立方米,且水质优良。一举摘掉了“无水村”的穷帽子,实现了村民祖祖辈辈盼水的愿望。
“全村男女老少欢呼雀跃,有的老泪纵横。随后,泰安市国土资源局还为我们村拨款2万元购买了核桃树苗,既解决了用水问题,也为我们铺平了发展致富之路。”朝阳庄村村党支部书记李强说。
类似的事例不一而足,在泰安,百姓需要国土人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为民忙碌的身影。而这样的变化得益于泰安市国土资源局文明单位的创建工作。
开展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不是一时兴起的口号,不是流于形式的跟风,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的是多年来持之以恒的常抓不懈,将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经过多年创建工作,泰安市国土资源局逐步建立了齐抓共管、多管齐下的创建工作机制。
健全组织机制。泰安市国土资源局成立了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切实担负起了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亲自主持研究部署文明创建工作,并对重要事项亲自沟通协调、督促检查,确保创建工作持续推进。严格落实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细化分解工作任务,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相关科室具体抓,全员参与齐创建,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完善规划计划机制。科学制定文明创建规划,每年下发年度计划,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做到责任落实到岗、到人,通过抓机关、促基层,不断提升系统文明创建水平。
严格监督机制。将文明创建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评范围,实行目标管理、量化考评。定期召开文明创建工作调度会,局领导对各科室单位分工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点评,确保创建工作做到平时、抓在平时。
凭借扎实有效的创建工作,泰安市国土资源系统文明创建工作硕果累累。泰安市局机关、市局5个副县级以上直属事业单位、6个县(市、区)局(分局)、85个乡镇国土资源所分别争创了各级文明单位,并获得1个“全国文明单位”、3个“省级文明单位”、15个“市级文明单位”、78个“县级文明单位”荣誉,基本形成了文明单位群体。
“文明能体现工作效率,文明能体现服务质量,文明能体现单位整体素质。把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作为大事、实事来抓,才能真正使国土资源事业不断上层次、上水平。”泰安市国土资源局党组成员刘德胜告诉笔者。
创新工作理念
把精神文明与便民服务融为一体
“真是不知道怎么表达了,太感谢你们了。”2015年2月的一天,早上刚上班不久,一名小伙子就来到了肥城市审批服务中心国土窗口,对正在忙碌的窗口负责人刘英军和地籍科副科长辛瑜连连道谢,弄得大家一头雾水。
原来,这位年轻人是肥城重点房地产开发项目卓亚——香格里的一位工作人员,由于企业亟需办理土地抵押贷款,而贷款银行在总部所在地聊城,前一天他整完前期材料,返回肥城赶到窗口时已经到下班时间了,他当时就急出了一头汗。
“别着急,下班不耽误办业务。”正在整理当天工作资料的辛瑜边说边接过材料进行了仔细审核。
大厅已经按照惯例,统一断电了,在天色渐暗,空旷幽深的大厅里,辛瑜向刘英军做了汇报,刘英军了解情况后说:“我们可以特事特办,证书可以采用手写,其他需要打印的明天我们再补齐,今天不管多晚都会为他办好证。”小伙子听闻后,这才平静下来。在一片漆黑的大厅里,大家借着应急台灯微弱的光线,经过认真审核材料,确认手续完备,当辛瑜将仔细手写的《土地他项权利证书》交到小伙子手中时,已经是晚上7点多。
这只是泰安市国土资源局创新服务理念的一个缩影。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民生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泰安市国土资源局把精神文明与便民服务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文明国土,服务先行”的服务品牌。
“文明国土”作为服务品牌创建的基础工程,将文明创建与服务品牌创建融为一体,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紧紧抓住为民服务中的主动服务、优质服务这一核心,将“服务先行”作为服务品牌的落脚点,提出了“四个先行”,即“在保障地方经济发展上服务先行,在保护国土资源上服务先行,在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上服务先行,在造福人民群众上服务先行。”做到将服务品牌创建与国土资源业务建设同步共振,叫响了“文明国土,服务先行”服务品牌。
以该服务品牌为引领,泰安市国土资源局提出了“高定位、争第一、创一流”的文明创建工作理念和“阳光、高效、规范、便民”的为民服务理念,使“争创全国文明单位”、“争当文明国土人”成为每名干部职工的自觉追求。
新理念催生新机制。泰安市国土资源局把“文明国土,服务先行”理念转变成履行职责、规范行为、热心服务和提高效率的实际行动。
修订完善会议组织、财务管理、公文运转、公务接待、绩效考核、机关考勤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健全完善议事制度,形成覆盖机关建设各个领域的制度体系,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狠抓作风建设,深入开展“五个建设”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五对照五检查”,深入查摆问题,认真进行整改,提高干部素质,提升履职能力。通过开展“改进工作作风”大讨论,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推行“现场工作法”,公开服务承诺,专项治理“慵懒散”、“衙门”作风等一系列措施,狠抓作风建设。开展先锋培树,激发创建活力,推动广大干部职工学典型、比作风、争先进的热潮,全局评选出“服务先锋”先进科室10个和“服务先锋”先进个人10名,向市委推荐市级“服务先锋”1名。
完善服务模式。在城区新设三个政务大厅分中心(收件窗口),方便群众就近办理。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提高工作效率,精简合并审批服务事项21项,完善细化22项,下放分局26项,审批效率提高30%以上。充分利用“3.19”、“4.22”、“6.25”、“8.29”等国土资源纪念日开展“活力细胞”行动、“四进四联”、“服务品牌进万家”等志愿服务活动,大力拓展服务品牌创建内容,树立文明“窗口”新形象,有效帮助企业、群众和服务对象解决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开展了“践行群众路线、争创服务品牌”活动,成立了品牌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并下发实施方案,将文明创建全面融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实际,制订了11项工作措施和3项配套机制,让每名干部职工在文明创建和为民服务中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水平。
服务理念得到提升,服务水平得到提高,业务管理得到强化,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如今,和谐国土、阳光国土、文明国土,已成为泰安市国土资源局靓丽的名片。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不遗余力促进地方发展
轻点鼠标,泰安城区就在眼前:多姿多彩的城市整体轮廓、绿树掩映的大街小巷、繁华的大小商铺、美丽的城市公园尽收眼底……借助数字泰安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天地图·泰安”,实现了纵览“一张图”,坐拥“智慧城”的目标。
近年来,泰安市国土资源局在完成数字泰安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一张图”的基础上,着眼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开拓创新,加快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不断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做到测绘地理信息最新科技成果较好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从而使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与社会的改革与发展相伴而行,先后建成了数字泰山、数字城管、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市政府应急指挥平台、泰山区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平台等10多个应用系统。
借助“一张图”,实现了社会治理基础、信息资源的一网集成;建立了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受理、第一时间处置地快速反应机制;提供了重点人员管理、困难群体帮扶等民生服务……“一张图”科学高效、精准便捷、协同共享、便民利民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为现代条件下的社会公共管理探索了一条全新的途径。
近年来,泰安市国土资源局把文明创建作为关键任务来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一步一个脚印,通过实实在在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以文明创建促进国土资源保障能力、以国土资源保障能力检验文明创建成果,形成了良性互动。
倾心尽力保发展,不断使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焕发生机动力。加强土地利用计划指标的管理和争取工作,确保了泰安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大项目、好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制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节约集约用地管理的意见》,推动了泰安市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不断提高。投资100余万元建成全市建设用地审批和批后监管数据库,使批后监管更加直观、高效,提高了科学化、信息化水平,被国土资源部表彰为“全国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监管先进单位”。市级土地储备基金已达到5.2亿元,保持了土地储备经营财务的良好状况。
坚决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市耕地面积547.38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474.32万亩,实现了耕地面积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设立耕地保护专项资金,自2009年至今已拨付近3000万元,专项用于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充分调动了基层群众保护耕地的积极性、自觉性。始终保持土地执法的高压态势,扎实开展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实现了“零约谈、零问责”目标。研发应用了“井下采掘自动监控系统”,与辖区内16座主要煤矿实现了联网。
积极做好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做到应保尽保。强力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切实维护群众权益。有效防范治理地质灾害,保障人民财产生命安全。开展了泰安市城区基准地价更新工作,合理确定了各类用地的级别和基准地价,为政府合理配置土地资产、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进一步完善泰安市城镇化发展规划,积极争取用地指标,促进大项目建设。结合泰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两区实际情况,开展了土地利用规划修改、调整等工作。积极争取上级用地指标,盘活存量土地,严控建设项目用地面积,对企业用地进行规范,促进了全市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
经过多年的文明创建工作,泰安市国土资源系统逐步形成了“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的工作追求,泰安国土人激发了活力,提升了能力,塑造了形象,收获了激情,一个和谐文明、奋发向上的国土资源发展环境正呈现在眼前。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姜言明娄和军本报通讯员李军宋杰联系服务群众,一忌走过场,二怕一阵风。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联系服务群众,不仅要有责任、有感情,更要有平台、有机制。在...
肥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