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冯学冬一边学习一边种地,忙得不可开交。
原来,去年底冯学冬从肥城市王庄镇的三安农业科技示范园承包了两个高标准冬暖式大棚,从那时起,只会种小麦和土豆的冯学冬不得不研究起大棚蔬菜的种植知识。现在,示范园区要统一发展葡萄种植,冯学冬又迎来了新挑战。
“5月初刚收了一茬西葫,还没熟透就下了,葡萄苗马上过来了,必须得腾地方。”冯学冬说,他的两个棚的西葫卖了两万多块钱,“才一个多月。”
三安农业科技示范园是王庄镇致力于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而新建的园区,它也是肥城市王庄镇盛强有机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冯学冬承包的冬暖式大棚就是合作社投钱建成的。合作社园区负责人赵德民介绍,合作社从去年9月份投资建了12座高标准冬暖式大棚,每个大棚耗资十万元左右。
“周围都是拱棚,种的土豆,这是王庄镇最传统的模式。”走出冬暖式大棚区,赵德民说,合作社从2013年成立就搞土豆等蔬菜的种植与销售,“土豆是王庄的特色产业,做起来顺手。”但从去年开始,合作社越发感觉蔬菜行业的不稳定性是合作社发展的一大阻碍。于是合作社就想办法调整种植结构、升级农业设施,努力让合作社的产品种得好、卖得好,让产品更适应市场需求,减少市场风险。
原来靠劳动力,现在靠技术,会技术的人在合作社很吃香。“西葫种植只算个试验,葡萄产业才是我们想发展的项目。”赵德民说,合作社为了发展好葡萄种植,专门从寿光请来了技术老师,月薪高达8000元。“承包冬暖式大棚的农户也必须是技术能手,哪怕不会的也要学会,这样在种的环节才能保证收益。”赵德民说,合作社的葡萄苗也是从寿光引进的,而且还和寿光的一个农业企业签订了收购协议,协议价格为保底价15元/斤。“不是说你种成啥样别人都收你的,必须达到他们的标准才行,所以种植技术和硬件设施必须过硬。”
“说是承包大棚,不如说是管理大棚。”冯学冬说,建大棚的钱全是合作社投的,承包的人不需要缴纳费用,而且还能收获一些管理费,每个大棚的管理费600元/月。除了管理费,承包户还能在年终时得到一部分收入分红,分红是所管理大棚总收入的10%。“上一茬西葫芦卖了两万多,刨去成本,分红差不多1500元,还有两个月的管理费1200元,这两个月大约挣了2700元。”冯学冬说,这只是一茬的收入,等葡萄下来了,收入比这些高得多。
在示范园的冬暖式大棚区,合作社规定每户最多承包3个棚。“包的棚太多,全家都来也忙不过来,为了保证作物质量和产量,只能做出限制。”赵德民说,不仅在管理上要控制好,在资金使用上合作社也很谨慎。据赵德民介绍,合作社除了把收入的10%拿出来给大伙分红。还有一部分资金用于发放工资和基础建设,其他的多用于下一步扩大发展,“今年还准备再建几个大棚,把规模搞起来。”
有了新产业,老产业合作社也没落下。“大拱棚种的土豆,也都是社员承包的,每亩地一年上交1000元,余下收入归自己。”赵德民说,合作社统一销路,种的土豆根本不愁卖。
今年,王庄镇搞食品特色小镇建设,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上日程,赵德民觉得这对盛强有机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个机遇。冯学冬现在边学技术边种地,他觉得以后要想在庄稼地里赚钱,只出苦力不动脑子肯定不行了。
农村大众报记者祝超群
通讯员李殷平
新闻推荐
□刘涛报道◤11月7日,鱼山村党支部书记宋庆泉带记者进入一户农家大院时,经过一道石门。他说村里石门的样式有很多,这是最简单的。◆自肥城市区南行3公里,济兖路西侧有座形状像...
肥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